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联合专题一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 |
(召集人: 吴福元 丁 林 高 锐 侯增谦 金之钧 王 强 杨志明 万 博)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30会议室(海峡大剧院三层325) |
主持人:褚杨 梁晓峰 赵盼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On the Cenozoic driving force of Tibetan Plateau | 刘丽军 |
08:55-09:10 | 2 | 全地幔集成模型揭示特提斯洋俯冲残留 | 王泽伟 |
09:10-09:25 | 3 | 下地壳拆沉驱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古新世快速隆升 | 郭 鹏 |
09:25-09:40 | 4 | 三维数值模拟俯冲终止期间的地幔流动:以塞浦路斯弧下的地震波各向异性为例 | 骆沛根 |
09:40-09:55 | 5 | 原-古特提斯全球重建 | 段 亮 |
09:55-10:10 | 6 | 板块俯冲和牵引:连接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的纽带 | 戴立群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纬度控制的岛弧岩浆氧逸度 | 胡方泱 |
10:45-11:00 | 8 | 角闪石追踪岩浆混合过程的能力:以青藏高原别若则错地区为例 | 李明键 |
11:00-11:15 | 9 | Arc weathering in supercontinent orogens nourishes the lithium pegmatite mineralization | 陈 晨 |
11:15-11:30 | 10 | 藏北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原特提斯洋南向初始俯冲的产物? | 吴 浩 |
11:30-11:45 | 11 | 扬子西缘早寒武世原特提斯洋俯冲和造山运动 | 谷志东 |
11:45-12:10 | *12 | 蒙古-贝加尔地区的深部结构与地震构造 | 黄周传 |
13:30-13:55 | *13 | 特提斯域油气资源贫富差距为何如此悬殊? | 何志亮 |
13:55-14:10 | 14 | 超深层断控储集体倾角道集响应特征研究 | 刘志远 |
14:10-14:25 | 15 | 塔西南地区深层隆坳格局及其构造属性转换过程 | 邓铭哲 |
14:25-14:40 | 16 | 藏东金沙江古特提洋的闭合时间:来自昌都地块东缘早-中三叠世不整合及碰撞型岩浆岩的约束 | 王冬兵 |
14:40-14:55 | 17 |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三维速度、各向异性和衰减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 梁春涛 |
14:55-15:10 | ◎18 | 利用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探测东构造结周缘地区的三维地壳各向异性结构 | 田怡宁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驱动力探讨 | 胡佳顺 |
15:45-16:00 | 20 | 东古特提斯洋的Dupal型地幔:来自南澜沧江缝合带中蛇绿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 | 黄雯敏 |
16:00-16:15 | ◎21 | 短周期多频接收函数揭示阿尔金造山带及其邻区地壳浅部结构 | 杨睿豪 |
16:15-16:40 | *22 | “特提斯号单程列车”的上盘响应及其深部驱动过程与机制--基于对典型个例开展正演数值模拟研究的初步认识 | 刘 亮 |
16:40-16:55 | 23 |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continental subduction to orogenic collapse in the Kunlun-Qaidam Massif recorded by UHP to UHT metamorphism | 董 杰 |
16:55-17:10 | 24 | 华北克拉通西缘三叠纪物源转换:来自沉积学和U-Pb碎屑锆石年龄的新证据 | 许艳华 |
联合专题一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 | 深部地热系统断层活化的演化研究:以德国大鲁尔区为例 | 刘广涛 |
◎2 | 耀斑引发的EUV波与极区日珥相互作用,引发的日珥震荡 | 常兵兵 |
3 | 青藏高原南缘冈底斯成矿带东部上地幔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 李娱兰 |
4 | 新地球收缩说 | 谭钦银 |
◎5 | 马来半岛南部三合港地区晚三叠世粗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蔡 建 |
6 | 基于半幅点分段采样法的机器学习研究与应用 | 周纯润 |
7 | Alternating Jurassic Extensional and Contractional Tectonics in West Kunlun: Responses to the Neo-Tethyan Geodynamics along the Eurasian Margin | Hong-Xiang Wu(吴鸿翔) |
8 | 合川-潼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 吴云龙 |
9 |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深层卤水成矿 | 李 冰 |
10 | 地中海盐度危机与大地构造演化 | 梁光河 |
11 | 基于仿生学的智能优化算法在低产井油水两相产液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 李 奥 |
12 | 北祁连造山带祁连县玉石沟和黄土沟村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共生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 刘 潇 |
◎13 | 一种高精度微震事件联合反演 | 冯丽源 |
14 |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西洼古近系断裂构造样式及其分段演化 | 张 震 |
15 | 基于面波和泄漏波频散的纵横波速度建模 | 史才旺 |
16 | 土耳其西北部蛇绿混杂岩中记录的华力西岩浆弧存在及其剥蚀过程 | 辛光耀 |
17 | Nd同位素填图对冈底斯南缘侏罗纪岩浆弧地壳组成及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 全海辉 |
18 | 角闪石分离结晶对岩浆氧化性的促进及其成矿启示 | 罗晨皓 |
19 | 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盆地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干旱化进程 | 韦利杰 |
20 | 中源地震成因机制初探 | 张丁丁 |
21 | “1+4+N”架构的城市工程地质大数据平台研发及应用 | 李 智 |
22 | 一种采集设备配置优化技术 | 魏国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