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
(召集人:肖文交 王 涛 刘永江 周建波 赵 亮 陈正乐 聂军胜 毛启贵 吴昌志 敖松坚) |
会议时间:10月18日 会议地点:第31会议室(海峡大剧院三层326) |
主持人:王涛 周建波 敖松坚 蒋映德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岩石圈精细结构:近十年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 侯贺晟 |
08:55-09:10 | 2 |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索伦缝合带岩石圈尺度增生结构 | 谭晓淼 |
09:10-09:25 | ◎3 |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松辽盆地南北向岩石圈结构特征 | 赵泱泱 |
09:25-09:40 | 4 | 贺根山洋的俯冲与闭合:来自岩浆岩和沉积岩的证据 | 唐建洲 |
09:40-10:05 | *5 | 中亚蒙古俯冲-增生系统前进-后撤式构造转换对上覆板块大陆地壳改造-成熟化的制约 | 蒋映德 |
10:05-10:20 | | 休 息 | |
10:20-10:35 | ◎6 | 增生楔中折返的弧下地壳岩石揭示俯冲侵蚀过程:以黑龙江杂岩为例 | 徐梦雨 |
10:35-10:50 | 7 | 内蒙中部苏右旗-四子王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 王师捷 |
10:50-11:05 | 8 | 华北板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研究:进展及构造意义 | 时 溢 |
11:05-11:20 | 9 | 印度板块中新世逆时针旋转对尼泊尔喜马拉雅造山带逆冲断层演化的制约 | 李 睿 |
11:20-11:45 | *10 | 一个大型上拆离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环境:早白垩世河套盆地 | 张 进 |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
(召集人:肖文交 王 涛 刘永江 周建波 赵 亮 陈正乐 聂军胜 毛启贵 吴昌志 敖松坚)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31会议室(海峡大剧院三层326) |
主持人:肖文交 刘永江 陈正乐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中亚造山带南界厘定的深部物质证据 | 王 涛 |
08:55-09:10 | ◎2 | 中天山北缘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地幔属性 | 宋宇嘉 |
09:10-09:25 | 3 | 区域尺度应变分配触发伸展型岩浆作用:以中亚造山带新疆西准噶尔二叠纪岩浆活动为例 | 陈艺超 |
09:25-09:40 | ◎4 | 准噶尔及周缘MLD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 兰 澜 |
09:40-09:55 | ◎5 | 新疆洪古勒楞蛇绿岩的成因与起源 | 杨正宇 |
09:55-10:10 | 6 | 东天山汇聚板块边界成矿作用 | 韩春明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中亚造山带西南缘岩石圈地球物理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 徐义贤 |
10:45-11:00 | 8 | 中亚造山带南缘东天山-北山洋盆最终闭合时限研究:来自混杂岩的研究证据 | 毛启贵 |
11:00-11:15 | 9 | 北山造山带北部早-中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造山过程的启示 | 李润武 |
11:15-11:30 | ◎10 | Accretion of micro-continents and arcs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nsights from provenance analyses of early Paleozoic sedimentary records in Beishan | Ning Huo |
11:30-11:55 | *11 | 深时岩浆活动与现今岩石圈深部物质架构的成因关联:来自中亚造山带西天山的视角 | 黄 河 |
主持人:聂军胜 毛启贵 宋东方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2 | How was the Qilian-Altai-Sayang reactivated by Indo-Asia collision: Insights from quantitative inversion from large thermochronometric data | Yuntao Tian(田云涛) |
13:55-14:10 | 13 | Early Pliocene global warming, glacier melting, river incision, AltynTagh Fault earthquakes, and birth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 高石宝 |
14:10-14:25 | 14 | Flexural modeling reveals non-rigid Junggar basement and negligible topography of Tian Shan during the Paleogene | Feng Cheng(程丰) |
14:25-14:40 | ◎15 | Implications of fluvial geomorphology for tectonic uplift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 Yanan Zhang(张亚男) |
14:40-15:05 | *◎16 | 新生代西风演化及其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影响 | 王 鑫 |
15:05-15:15 | | 休 息 | |
15:15-15:40 | *17 |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的中新生代构造制约 | 陈正乐 |
15:40-15:55 | 18 | 古尔班通特沙漠形成与演化初探 | 李再军 |
15:55-16:10 | 19 | 天山晚新生代两阶段剥露、隆升与扩展 | 姜禹彤 |
16:10-16:25 | 20 | 志留纪-泥盆纪古亚洲西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及早期陆生植物对河流系统的改造 | 徐 严 |
16:25-16:40 | 21 | 华北及华南二叠纪硅质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构造和古环境指示意义 | 李 素 |
16:40-17:05 | *22 | 黄土记录的全新世粉尘活动:从中亚到黄土高原 | 康树刚 |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23 | 西准噶尔谢米斯台辉绿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 杨 伟 |
24 | 古亚洲洋东段演化:问题与进展 | 马永非 |
25 | 额尔古纳地块凤水山地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对基底属性和演化的约束 | 程学芹 |
26 | 太阳辐射间接驱动晚中新世千年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 | 高 鹏 |
◎27 | 西昆仑中部赛图拉组变沉积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 谭肖博 敖松坚 |
◎28 | 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王泽宇 |
29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沉积记录揭示的第四纪区域环境演变 | 刘成英 |
◎30 | 新疆南天山拜城县地区混合岩地质特征、年代学与锆石Hf-O同位素研究 | 李海舟 |
◎31 | 中国东北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对东冈瓦纳碰撞造山带垮塌过程及地幔演化的启示 | 丁 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