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53专题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和反演 |
(召集人:王一博 张海江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
会议时间:10月18日 会议地点:第24会议室(会展中心四层404) |
主持人:梁春涛 常旭 桂志先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无参数化自适应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 韩 鹏 |
08:55-09:10 | 2 |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域生成对抗网络DAS微地震数据去噪 | 邵 婕 |
09:10-09:25 | ◎3 | 井下微震信号增强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的自编码器网络 | 葛文轩 |
09:25-09:40 | ◎4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变分卷积自编码器的微地震事件识别方法 | 周诗洁 |
09:40-09:55 | ◎5 | TwoStreamEQT: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时频域特征结合的微地震震相拾取方法 | 彭 玲 |
09:55-10:10 | 6 | 基于非监督联合去噪和分类网络的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微地震事件检测 | 武绍江 |
10:10-10:20 | | 休息 | |
10:20-10:45 | *7 | 利用P波频谱和震源机制解的联合震源参数反演方法 | 程怡芳 |
10:45-11:00 | ◎8 | A Deep Learning Based Phase Picking Algorithm Using Multi-Channel Coherent Information for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 宋璟雷 |
11:00-11:15 | 9 | 基于边缘端AI芯片的轻量化微地震有效事件拾取方法 | 薛清峰 |
11:15-11:30 | 10 |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初至极性校正的波形叠加成像定位方法 | 曾志毅 |
11:30-11:45 | 11 |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互相关的微震定位方法 | 郭雪豹 |
11:45-12:00 | 12 | 基于微震数据的水力压裂储层衰减成像研究 | 李 晗 |
第53专题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和反演 |
(召集人:王一博 张海江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24会议室(会展中心四层404) |
主持人:张海江 武绍江 谭玉阳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注水诱发地震对碳封存地震风险评估的启示:以加拿大西部盆地为例 | 俞红玉 |
08:55-09:10 | ◎2 | 利用深度学习进行俄克拉荷马州诱发地震风险的短期预测 | 吴云焕 |
09:10-09:25 | ◎3 | 四川长宁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演化及与地震活动性和流体扩散的关系 | 胡国武 |
09:25-09:40 | ◎4 | 四川长宁工业开采区的速度结构成因分析及其对长宁地震的启示 | 李 昱 |
09:40-09:55 | 5 | 基于密集地震台阵的新丰江水库地震诱发过程研究 | 何立朋 |
09:55-10:10 | 6 | 基于全波形匹配的应力场反演新方法及其在四川长宁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 谭玉阳 |
10:10-10:20 | | 休息 | |
10:20-10:45 | *7 | 干热岩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研究——以韩国浦项和青海共和为例 | 钱佳威 |
10:45-11:00 | ◎8 | 共和盆地干热岩压裂微震监测与活动性分析 | 冯 平 |
11:00-11:15 | ◎9 | 共和盆地干热岩测试压裂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与解释研究 | 周 雯 |
11:15-11:30 | ◎10 | CO2注入封存区微震监测及背景噪声成像研究 | 余 涛 |
11:30-11:45 | 11 | 煤矿采动诱发断层活化监测方法研究 | 朱 维 |
主持人:王一博 钱佳威 胡隽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1:45-12:00 | ◎12 | 储层原位压裂实验微地震活动性分析与研究 | 李 帅 |
13:30-13:55 | *13 | 凹凸体在震间期、成核期和同震期的作用 | 王丽凤 |
13:55-14:10 | 14 | 多井联合微地震监测评估薄层致密砂岩压裂人工缝网已确认 | 储仿东 |
14:10-14:25 | 15 | 微地震不同监测方式监测效果对比分析已确认 | 刘腾蛟 |
14:25-14:40 | 16 |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平井老井注液增能中的应用 | 衡 峰 |
14:40-14:55 | ◎17 | 三维声震耦合过程波场模拟 | 王 涛 |
14:55-15:10 | 18 | 基于岩心标定的水力压裂裂缝微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 林 鹤 |
15:10-15:20 | | 休息 | |
15:20-15:45 | *19 | 美国Heber地热场变形监测与机理解释 | 江国焰 |
15:45-16:00 | ◎20 | 基于CT扫描数据的水力压裂弱裂缝识别方法 | 曹潇宇 |
16:00-16:15 | 21 |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面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方法研究 | 田 宵 |
16:15-16:30 | ◎22 | 基于双台站交叉PS到时差的微地震震源位置和纵横波速度联合反演 | 王 冲 |
16:30-16:45 | ◎23 | 利用井中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AS)阵列反演储层应力场 | 赖浩宇 |
16:45-17:00 | ◎24 | NaNDC:基于密集台阵观测的区域中小地震全矩张量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 | 杨立春 |
第53专题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和反演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8日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44 | 微震技术在煤矿底板突水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张海江 |
145 | 储气库微地震诱发因素分析 | 王 飞 |
◎146 | 利用多相位信息反演地震的非直流成分 | 莫哲清 |
◎147 | 基于聚类的井筒流速自动计算方法 | 胡俊昊 |
◎148 | 川南页岩气开采区地震活动性及应力场演化研究 | 龚灏玥 |
◎149 | 利用机器学习构建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交汇地区高精度地震目录 | 马腾飞 |
◎150 | 四川长宁页岩气开发区诱发地震4D层析成像 | 余璐瑶 |
◎151 | 超压环境下岩石水力压裂声发射响应特征研究 | 梁博丰 |
◎152 | 基于迁移学习的微震事件自动检测与初至拾取方法 | 杨 震 |
◎153 | 基于视电阻率剖面约束的微地震解释方法 | 余嘉茜 |
◎154 | 一种可靠的基于连续地震记录的滑坡诱发地震事件自动识别方法 | 文骏楠 |
◎155 | 冀东油田堡古2储气库微地震监测实验研究 | 周远剑 |
◎156 | 基于3D速度模型的微地震地面监测定位 | 谢春兰 |
◎157 | 基于颗粒元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与微地震矩张量分析 | 范 礼 |
◎158 | 单轴压缩下钻孔煤岩声发射(微震)活动特征研究 | 袁红辉 |
◎159 | 观测系统对地面微地震监测效果的影响分析 | 韦正达 |
◎160 | 基于单台六分量地震数据的波场分离和地震定位研究 | 卢宏斌 |
◎161 |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井中DAS射孔数据速度反演 | 刘韫嘉 |
◎162 | 含光学噪声的DAS数值模拟的研究 | 姚 艺 |
◎163 |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率响应研究 | 杨泽升 |
◎164 | 威远页岩气开发区微震定位与震源机制反演研究 | 祁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