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68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卢占武)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第24会议室(会展中心四层404) |
主持人:田小波 赵连锋 卢占武 沈旭章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Wholesale flat subduction of Indian slab and northward mantle convective flow: Plateau growth and driving force of India-Asia collision | 马锦程 |
08:55-09:10 | ◎2 |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地壳结构及增厚机制—来自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的启示 | 李春森 |
09:10-09:25 | ◎3 |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重磁异常特征与深部展布 | 刘定美 |
09:25-09:40 | ◎4 |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结构的Pn波接收函数成像 | 张良雨 |
09:40-09:55 | 5 | 青藏高原南部莫霍向南撕裂:来自Pn波形分析的启示 | 聂仕潭 |
09:55-10:10 | ◎6 | Pn波接收函数研究班公-怒江洋的俯冲极性 | 吴义斌 |
10:10-10:20 | | 休息 | |
10:20-10:45 | *7 | 从青藏高原衰减结构探讨侧向挤出模型和下地壳流模型 | 裴顺平 |
10:45-11:00 | 8 | 藏北壳幔结构研究及其对高原隆升过程的约束 | 李 玮 |
11:00-11:15 | ◎9 | 巴颜喀拉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应力场与应变场 | 刘泽铭 |
11:15-11:30 | 10 | 青藏高原东北缘环盆山体系单元的速度结构及构造演化差异 | 张风雪 |
11:30-11:45 | 11 | 北美加州门多西诺三联点地区壳幔三维速度结构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 | 杨子强 |
11:45-12:00 | ◎12 | 于变分自编码器的中国及周边区域岩石圈构造分类 | 杨 娇 |
主持人:高原 李永华 杨顶辉 裴顺平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速度模型及其构造意义 | 吴建平 |
13:55-14:10 | 14 | 鲜水河断裂带深部结构和形成机制研究 | 魏运浩 |
14:10-14:25 | 15 | 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对新生代构造转换的启示 | 王 桥 |
14:25-14:40 | 16 |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P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成像研究 | 刘少林 |
14:40-14:55 | 17 |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解释 | 胡少乾 |
14:55-15:10 | ◎18 | 基于信息变化约束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波速比结构成像研究 | 郝俊洁 |
15:10-15:20 | | 休息 | |
15:20-15:45 | *19 | 印缅造山带深部俯冲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侧向挤出过程的相互作用 | 姜明明 |
15:45-16:00 | ◎20 | 川滇地区磁性结构与空区地震活动性 | 王伟男 |
16:00-16:15 | ◎21 | 基于接收函数方法约束缅甸地区俯冲板片界面 | 李 斌 |
16:15-16:30 | ◎22 | 基于背景噪声全波形方法的特提斯构造域速度模型对比研究 | 张文文 |
16:30-16:45 | 23 | 张贴报告口头介绍:张智杰、常小鹏、李忠华、程永志、陈洛浩 | |
16:45-17:00 | 24 | 张贴报告口头介绍:陈萌萌、李凤英、刘雅宁、王坤、吉敏 | |
第68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卢占武) |
会议时间:10月21日 会议地点:第24会议室(会展中心四层404) |
主持人:赵俊猛 郭震 于常青 田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25 | 东北亚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幔转换带、岩石圈结构与板内火山作用 | 田 有 |
08:55-09:10 | ◎26 |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及对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认识 | 周万里 |
09:10-09:25 | ◎27 | 牛驼镇凸起深部结构对浅层地热田影响-来自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约束 | 刘宏凯 |
09:25-09:40 | 28 | 大兴安岭东南段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 梁宏达 |
09:40-09:55 | ◎29 |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过渡带的热化学不均一性 | 朱 晟 |
09:55-10:10 | ◎30 | 五大连池火山地震活动性研究与地壳复杂岩浆系统成像 | 陈梦芸 |
10:10-10:20 | | 休息 | |
10:20-10:45 | *31 | 居里面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模型 | 焦立果 |
10:45-11:00 | ◎32 | 基于集合卡尔曼反演的大地电磁-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算法开发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应用 | 赵与同 |
11:00-11:15 | ◎33 | 辽东半岛及其邻区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 张博雄 |
11:15-11:30 | ◎34 | 华北盆地航磁场深部构造及居里面反演 | 徐 峰 |
11:30-11:45 | ◎35 | 张贴报告口头介绍:曹力夫、吴晓阳、赵轩、胡仲发、黄宇晨 | |
11:45-12:00 | ◎36 | 张贴报告口头介绍:鲍子文、刘汉奇、刘洋、孟令凯、赵日锦、林朵 | |
主持人:陈赟 邓阳凡 李惠民 郭晓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37 | 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探测结构复杂区面临的一些挑战 | 李江涛 |
13:55-14:10 | ◎38 |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拼合及中生代构造活化过程:来自大地电磁资料的启示 | 丁 鹏 |
14:10-14:25 | ◎39 |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扬子准地台(七曜山—梵净山)隐伏的古俯冲带遗迹 | 邓小凡 |
14:25-14:40 | 40 | 江汉盆地高分辨率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 黄 荣 |
14:40-14:55 | ◎41 | 地震密集台阵成像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 | 张 晗 |
14:55-15:10 | 42 | 南岭地区成矿深部过程及动力学背景 | 韩如冰 |
15:10-15:20 | | 休息 | |
15:20-15:45 | *43 | 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冰层强度及破坏监测应用 | 谢 军 |
15:45-16:00 | 44 | 中国大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温度和成分变化 | 程世华 |
16:00-16:15 | ◎45 | 利用首波多次波确定加利福尼亚湾北部地壳厚度 | 帅辰鑫 |
16:15-16:30 | 46 | Stochastic multi-observables inversion for 3D thermochemical structure of a lithosphere in spherical coordinates | Yi Zhang |
16:30-16:45 | ◎47 |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大地电磁研究对岩石圈改造深部过程和碳循环机制的启示 | 李宜凡 |
16:45-17:00 | ◎48 | 虚拟源反射测深法揭示郯庐断裂带上地幔P波低速 | 杨 涛 |
第68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20日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201 | 尼玛-定日裂谷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含义 | 张智杰 |
202 | 地球物理揭示南迦巴瓦构造结西缘夺松比丁断裂深部展布特征 | 常小鹏 |
◎203 | 带控制点的柴达木盆地莫霍面重震联合反演 | 李忠华 |
*204 |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基于宽频地震接收函数和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约束 | 程永志 |
◎205 |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 陈洛浩 |
◎206 |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地块的地壳结构差异及其构造意义 | 陈萌萌 |
207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腾冲火山及邻区地壳结构特征 | 李凤英 |
208 | 高分辨率P波速度结构显示的鄂尔多斯地块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变形 | 刘雅宁 |
209 | 鄂尔多斯周缘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的数值模拟研究 | 王 坤 |
◎210 | 鄂尔多斯周边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 吉 敏 |
第68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21日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26 |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揭示兴蒙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结构 | 曹力夫 |
*127 | 基于面波径向各向异性的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 吴晓阳 |
◎128 | 华北地区岩石圈上部结构的远震体波全波形反演研究 | 赵 轩 |
◎129 | 多震相接收函数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深部结构 | 胡仲发 |
◎130 | 基于接收函数方法约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莫霍面形态 | 黄宇晨 |
◎131 | 中国东部地区地壳物质组成的地震学研究 | 鲍子文 |
◎132 | 西华夏块体宽角反射/折射远炮检距PmP’震相及其结构意义 | 刘汉奇 |
◎133 | 广西地区上地壳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 刘 洋 |
◎134 | 基于程函方程的伴随状态走时成像方法及其在伊朗高原东南缘的应用 | 孟令凯 |
◎135 | Finite-frequency P-wave tomographic inversion – constraints to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southwest Yilgarn Craton | 赵日锦 |
◎136 | 基于Axisem-Specfem2D混合方法的远震面波全波形反演研究 | 林 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