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 第100专题 地热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
| (召集人:左银辉 朱传庆 姜光政 龚宇烈 孔彦龙 杨小秋) |
| 会议时间:10月22日 会议地点:第13会议室(B区三层302A) |
| 主持人:朱传庆 姜光政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08:30-08:55 | *1 | 地球物理证据揭示西藏羊八井地热田深部热源结构 | 王绪本 |
| 08:55-09:10 | 2 |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与创新:进展、挑战与展望 | 汪忠德 |
| 09:10-09:25 | 3 | 青藏高原碰撞前缘板片撕裂与深部碳再循环效率:气体同位素证据 | 王迎春 |
| 09:25-09:40 | ◎4 | 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刘泽鹏 |
| 09:40-09:55 | 5 | 干热岩能量获取与能量转换耦合特性研究 | 高 翔 |
| 09:55-10:10 | ◎6 | 构造-热物性耦合下深浅地温场差异:对干热岩的启示 | 于 翔 |
| 10:10-10:20 | | 休息 | |
| 10:20-10:45 | *7 | 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科学意义与技术进展 | 杨小秋 |
| 10:45-11:00 | 8 |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国大陆大地热流预测研究 | 姜光政 |
| 11:00-11:15 | ◎9 |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全球大陆地表热流:结果、适用性及局限性探讨 | 刘奕均 |
| 11:15-11:30 | 10 | 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周缘地区含对流型地热资源形成模式 | 唐博宁 |
| 11:30-11:45 | ◎11 | 海南地幔柱与中国东南沿海热流的动力学关联:数值模拟 | 张慧慧 |
| 11:45-12:00 | ◎12 | 沉积盆地热对流的裂隙几何解析 | 董远卓 |
| 12:00-12:15 | ◎13 |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超深层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 | 邱修权 |
| 12:15-12:30 | ◎14 | 深部地层古地温场研究技术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 徐煊柠 |
| 主持人:杨小秋 左银辉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3:30-13:55 | *15 |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层介质三维稳态热传导反问题的计算方法 | 刘唐伟 |
| 13:55-14:10 | 16 | 北部湾盆地琼雷地区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刘琼颖 |
| 14:10-14:25 | 17 | 基于可解释梯度提升集成学习的地压型热储井口温度预测 | 余如洋 |
| 14:25-14:40 | ◎18 | 考虑地下参数不确定性影响的含水层储热系统对饮用水抽水井热干扰研究 | Zerui Mi(米泽蕊) |
| 14:40-14:55 | ◎19 | 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周缘地区深部地温分布特征 | 冯 磊 |
| 14:55-15:10 | ◎20 | 三维温度场结构反演 | 周天祥 |
| 15:10-15:20 | | 休息 | |
| 15:20-15:45 | *21 | 基于大地电磁的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热异常成因机制分析 | 许 威 |
| 15:45-16:00 | 22 |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 张 超 |
| 16:00-16:15 | 23 | 长江源温泉型鱼类越冬场形成机制及后续研究思考 | 李 伟 |
| 16:15-16:30 | ◎24 | 窑街矿区地热成因与矿井热害形成机制研究 | 邓荣钦 |
| 16:30-16:45 | ◎25 | 千米桥地区奥陶系岩溶-裂隙型热储发育规律 | 董芳瑜 |
| 16:45-17:00 | ◎26 | 断陷盆地大型断裂控热效应定量研究:以雄安新区岩溶型地热系统为例 | 罗 洋 |
| 17:00-17:15 | ◎27 | An analytical energy pile model with Cauchy-type top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fluid temperature prediction | Guo kewei(郭可为) |
| 17:15-17:30 | ◎28 | 耦合地表遥感信息与地下因子的地热远景预测:以二连盆地为例 | 王 森 |
| 第100专题 地热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
| 张贴报告 |
| 时间:10月22日 |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54 | 四川盆地大地热流 | 左银辉 |
| 155 | 东珠三角地区地热异常关键控制因素及地热资源形成机制 | 魏正安 |
| 156 | 南海北部沿海沉积盆地古近系顶面地层剥蚀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赵 鹏 |
| ◎157 | 濮阳地区晚古生代至今构造-热历史研究:来自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年龄的约束 | 姚懿娱 |
| ◎158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山区地热资源勘探研究 | 董 奔 |
| ◎159 | 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 张天垚 |
| ◎160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热回灌系统热突破预测:以齐河地热田为例 | 李科甫 |
| ◎161 | 东海热流与岩石圈热结构 | 段安康 |
| ◎162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热史恢复 | 何青松 |
| ◎163 | 基于航磁数据反演的南黄海热流与热结构 | 徐 波 |
| 164 | 帕米尔高原东北缘大底热流与岩石圈热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廖传志 |
| ◎165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中国海的热流分布 | 陈 颖 |
| ◎166 | 青藏高原湖底热流测量设备与原理 | 曾勃涵 |
| ◎167 | 干热岩储层岩石热导率温度效应及各项异性特征:以青海共和盆地为例 | 李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