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 第69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李振洪 屈春燕 王腾 许效华 陈克杰) |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2会议室(A区一层多功能厅B) |
| 主持人:孟国杰 张国宏 刁法启 苏小宁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08:30-08:55 | *1 | 断层滑移新模式:2023年土耳其地震序列动态触发的无震滑移事件解析 | 罗 恒 |
| 08:55-09:10 | 2 | 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基底构造对区域应力积累特征的影响 | 张迎峰 |
| 09:10-09:25 | 3 | 2023年土耳其Mw 7.8 & Mw 7.7双震震后形变机制 | 汤雄伟 |
| 09:25-09:40 | 4 | 动态环境下视觉SLAM的目标感知与特征抑制策略 | 刘家梁 |
| 09:40-09:55 | ◎5 | 基于GPS数据约束的死海断层闭锁状态研究 | 徐 也 |
| 09:55-10:10 | 6 | 2024年能登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研究 | 杨思源 |
| 10:10-10:20 | | 休 息 | |
| 10:20-10:45 | *7 | 青藏高原南部现今地壳形变模式与数值模拟研究 | 田 镇 |
| 10:45-11:00 | 8 | 青藏高原东南缘GNSS基准站三维坐标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研究 | 胡顺强 |
| 11:00-11:15 | 9 | 中远场大地震引起的掸邦高原主要断层库仑应力的演化 | 沈 拓 |
| 11:15-11:30 | 10 | 融合InSAR数据与精细三维断层模型的地震滑动反演研究——以定日地震为例 | 王启欣 |
| 11:30-11:45 | 11 | 融合InSAR与GNSS监测资料的东昆仑断裂域三维形变场模型构建 | 高 源 |
| 11:45-12:00 | ◎12 | 基于CEEMD方法的时变重力潮汐信号提取研究 | 黄心怡 |
| 第69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李振洪 屈春燕 王腾 许效华 陈克杰) |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第2会议室(A区一层多功能厅B) |
| 主持人:单新建 王腾 许效华 温扬茂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08:30-08:55 | *13 | 川滇菱形块体东缘地壳构造形变与断裂运动机制研究 | 杨莹辉 |
| 08:55-09:10 | 14 | 利用垂向震后形变区分粘弹性松弛和余滑模型:以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为例 | 佟啸鹏 |
| 09:10-09:25 | 15 |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变形及其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 李长军 |
| 09:25-09:40 | 16 | 四川长宁页岩气区块诱发地震与地壳变形的时空特征及机理 | 王 帅 |
| 09:40-09:55 | ◎17 | 利用密集GNSS数据研究红河断裂非均匀的震间耦合特征 | 杨衍聪 |
| 09:55-10:10 | 18 | 利用多次大震震后形变强化约束藏北高原区域流变特性及其横向不均一性 | 陈云锅 |
| 10:10-10:20 | | 休息 | |
| 10:20-10:45 | *19 | Uncovering potential large cascading earthquakes in northeast Tibet | 李彦川 |
| 10:45-11:00 | 20 |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板块汇聚、撕裂和迁移:长期地形和现今地壳形变观测的结合研究 | 梁诗明 |
| 11:00-11:15 | ◎21 |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地震破裂循环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 吴若君 |
| 11:15-11:30 | ◎22 | 基于深度学习的走滑型大地震断层带形变重建及预测研究 | 容伊霖 |
| 11:30-11:45 | 23 | 基于闭锁分布的非均匀断层强度对级联破裂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 朱亚戈 |
| 11:45-12:00 | ◎24 | 基于时序InSAR和ICA的郑州市主城区地表形变机理分析 | 崔洋宇 |
| 主持人:江国焰 宋小刚 杨莹辉 郭汝梦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3:30-13:55 | *25 | 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壳形变特征及变形模式 | 苏小宁 |
| 13:55-14:10 | 26 | Complex multi-fault rupture during the 2016-2025 Dingri earthquakes, Southern Tibet, unraveled by multi-source InSAR Observations | 杨九元 |
| 14:10-14:25 | 27 | 断层蠕滑是否可以触发地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为例 | 查显杰 |
| 14:25-14:40 | 28 | 应变率和孕震层属性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地震潜力 | 魏聪敏 |
| 14:40-14:55 | ◎29 | 川滇地区现今水平形变状况及其动力学意义 | 韩艺柠 |
| 14:55-15:10 | 30 | 纵弯褶皱作用对短期同震变形和长期褶皱生长的贡献 | 黄 凯 |
| 15:10-15:20 | | 休息 | |
| 15:20-15:45 | *1 | 大地震断层带变形机制研究新进展 | 赵德政 |
| 15:45-16:00 | 32 | GNSS位移与强震仪加速度融合算法研究及应用 | 张远帆 |
| 16:00-16:15 | ◎33 | 基于SAR影像POT技术的走滑型大地震分布式形变特征研究 | 王小怡 |
| 16:15-16:30 | 34 | 2021/2022年新西兰深浅部慢滑移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 张鲁鹏 |
| 16:30-16:45 | ◎35 | 不同应变率计算方法的对比:以川滇地区为例 | 朱明达 |
| 16:45-17:00 | ◎36 | 融合GNSS/InSAR的海原断裂中东段滑动速率与应变分配特征 | 虞思晗 |
| 第69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 张贴报告 |
| 时间:10月19日 |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29 | 钻孔应变波约束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可行性研究分析 | 李禄豪 |
| ◎130 | Revealing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Fault Slip Behavior of the Northern Qaidam-West Qinling Tectonic Belt through GNSS-InSAR Integration | 杨 丹 |
| 131 | Utilizing decade-long GNSS time series to detect short-term slow slip events in New Zealand | Yiming Ma |
| ◎132 | 岩石圈粘弹性结构对走滑断裂震间闭锁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孔德强 |
| ◎133 | 基于GNSS时序非构造负荷优化模型的青藏高原东北隅垂向形变 | 杨雯雅 |
| ◎134 | 2025年缅甸地震近断层形变特征研究 | 任田田 |
| *135 | 联合多源多尺度影像大地测量数据的大地震断层带位错及分布式变形研究 | 屈春燕 |
| ◎136 | 基于滑动窗口的低轨卫星近实时精密定轨方法研究 | 龚浩冉 |
| 137 | 玛多地震震后变形分析 | 刘志军 |
| ◎138 | 青藏高原东北缘多断层精细闭锁模型 | 吴东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