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 第83专题 汇聚板块边缘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 |
|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陈仁旭 陈伊翔 戴立群) |
| 会议时间:10月22日 会议地点:第5会议室(A区一层多功能厅E) |
| 主持人:赵子福 陈伊翔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08:30-08:55 | *1 | 石榴石原位定年与华北克拉通北缘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 王 浩 |
| 08:55-09:10 | 2 | 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经历长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 杨悦琪 |
| 09:10-09:25 | 3 | 柴北缘锡铁山退变榴辉岩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 胡中天 |
| 09:25-09:40 | 4 | 中喜马拉雅聂拉木地区巴罗型变质作用过程中独居石的行为 | 肖 萌 |
| 09:40-09:55 | 5 | 俯冲板片形态对东古特提斯碰撞后构造岩浆作用的影响 | 肖 尧 |
| 09:55-10:10 | 6 | 基于深度学习的哥斯达尼加弧前盆地断层构造演化研究 | 朱博含 |
| 10:10-10:20 | | 休 息 | |
| 10:20-10:45 | *7 | 地壳深熔过程中的Fe-Mg同位素不平衡 | 朱二林 |
| 10:45-11:00 | 8 | Mo同位素和相平衡模拟联合约束下地壳深熔过程中的流体状态 | 夏友山 |
| 11:00-11:15 | 9 | 地壳熔融温度对锆石微量元素的影响:对S型与I型花岗岩分类指标的再评估 | 王 艳 |
| 11:15-11:30 | 10 |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碰撞后岩浆活动:榍石地球化学示踪 | 郭欣月 |
| 11:30-11:45 | 11 | 藏南和喜马拉雅碰撞后侵入岩的来源及成因:综述 | 伍章健 |
| 11:45-12:00 | 12 | 保加利亚Srednogorie构造带中部岩浆演化: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 陶丽蓉 |
| 主持人:陈仁旭 戴立群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3:30-13:55 | *13 | 利用经流体交代作用的基性侵入体示踪蛇纹岩脱水流体Fe同位素特征 | 熊家伟 |
| 13:55-14:10 | ◎14 | 弧岩浆重铁同位素揭示俯冲带缺氧沉积物再循环 | 王志刚 |
| 14:10-14:25 | ◎15 | Mantle Source Heterogeneity of Ultrapotassic Rocks_ Insights from K Isotopes in a Case Study from Italy | Chen Yu(陈钰) |
| 14:25-14:40 | ◎16 | 示踪小安的列斯源区的沉积物再循环:来自Zn同位素视角 | 倪 陈 |
| 14:40-14:55 | ◎17 | 造山带岩浆作用中观测到的重Mo-Mg-O同位素异常:古大洋俯冲带岩浆作用中的蛇纹岩指纹 | 杨清臣 |
| 14:55-15:10 | 18 | 现代马里纳亚型冷俯冲始于晚元古代的岩浆记录 | 张玉祥 |
| 15:10-15:20 | | 休 息 | |
| 15:20-15:45 | *19 | 岩浆记录揭示古大洋俯冲相关的板片窗 | 马利涛 |
| 15:45-16:00 | ◎20 | 藏北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基性岩墙:陆陆碰撞初期的岩浆记录? | 刘 敏 |
| 16:00-16:15 | 21 | 科基斯坦-拉达克弧的形成: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 | 张利云 |
| 16:15-16:30 | ◎22 | 冈底斯弧110 Ma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大陆弧变压分离结晶作用的证据 | 王 枫 |
| 16:30-16:45 | ◎23 | 拉萨地体赛利普高镁超钾质火山岩起源于印度板片向东撕裂引发的亚洲岩石圈地幔熔融 | 刘 林 |
| 16:45-17:00 | ◎24 | 冈底斯弧晚白垩世弧岩浆爆发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来自曲水地区镁铁质岩石的证据 | 于井泽 |
| 第83专题 汇聚板块边缘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 |
| 张贴报告 |
| 时间:10月22日 |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33 | 东昆仑造山带同碰撞钠质埃达克质花岗岩 | 赵子福 |
| ◎134 | 变基性岩俯冲带变质过程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 汤 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