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59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254-383-394 |
主持人:田小波 杨顶辉 郭晓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俯冲印度板块撕裂成因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 崔起华 |
08:55-09:10 | ◎2 | 印度板片俯冲对于藏南新生代裂谷系的控制作用 | 张秉峰 |
09:10-09:25 | ◎3 | 消失的大印度有多大? | 李顺至 |
09:25-09:40 | 4 | 云南漾濞和洱源震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 | 贾 佳 |
09:40-09:55 | ◎5 | 羌塘地块西部与其周缘深部几何关系及其影响 | 顾绛帆 |
09:55-10:10 | 6 | Less-well-developed crustal flow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 聂仕潭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远距离地震剖面推断的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幔速度模型 | 王椿镛 |
10:45-11:00 | 8 | 短周期密集台阵解释可可西里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变形机制 | 李 伦 |
11:00-11:15 | 9 | 可可西里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对青藏高原扩展过程的指示意义 | 魏运浩 |
11:15-11:30 | 10 | 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的响应 | 李朝阳 |
11:30-11:45 | 11 |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壳幔三维电性结构研究 | 张乐天 |
11:45-12:00 | ◎12 |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地震分布的关系 | 苏子旺 |
主持人:陈赟 高原 沈旭章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印藏碰撞远程构造效应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 皇甫鹏鹏 |
13:55-14:10 | 14 | S波接收函数解释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结构 | 张 晨 |
14:10-14:25 | 15 | 祁连造山带局部地壳增厚和岩石圈被动俯冲 | 陈一方 |
14:25-14:40 | ◎16 | 基于深度学习的郯庐断裂中段下地壳结构预测 | 陈 昊 |
14:40-14:55 | 17 | 华南地壳结构与构造边界特征:背景噪声面波和重力联合成像的约束 | 李雪垒 |
14:55-15:10 | ◎18 | 接收函数三维CCP叠加揭示北喜马拉雅东部Moho几何形态 | 李春森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与密度精细结构 | 郭良辉 |
15:45-16:00 | 20 | 基于地震面波与重力联合反演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结构 | 陈浩朋 |
16:00-16:15 | 21 |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the western Yunnan | 刘少林 |
16:15-16:30 | 22 |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和变形机制研究 | 檀玉娟 |
16:30-16:45 | ◎23 |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物质侧流的影响 | 胡莉娅 |
16:45-17:00 | ◎24 | 三江侧向碰撞带基于背景噪声的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 田建慧 |
主持人:田小波 沈旭章 卢占武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7:00- | | 张贴报告 | |
17:00-17:10 | ◎1 |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段壳内结构 | 魏梦怡 |
17:10-17:20 | 2 | 人工地震爆破记录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 范振宇 |
17:20-17:30 | ◎3 | 基于H-k-c方法获取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壳厚度与速度比分布 | 龚峻仪 |
17:30-17:40 | 4 | Velocity and azimuthal anisotropy structure beneath Dianzhong Block | 刘少林 |
17:40-17:50 | ◎5 | 若尔盖盆地三维地壳结构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多维连续生长变形 | 仝霄飞 |
17:50-18:00 | 6 | 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及多尺度模型构建 | 刘 影 |
18:00-18:10 | ◎7 | 川滇地区三维速度成像 | 邓士林 |
18:10-18:20 | ◎8 | 基于S波分裂与GNSS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初步分析 | 李抒予 |
18:20-18:30 | ◎9 | 青藏高原西羌塘中央变质带下的壳幔结构特征 | 牛 潇 |
第59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393-367-896 |
主持人:于常青 赵连锋 郭震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 地震学揭示大陆地壳如何实现幕式生长 | 杨旭松 |
08:55-09:10 | ◎2 | 2021年1月蒙古M6.7地震震源深度测定及其对地震构造的意义 | 李 伟 |
09:10-09:25 | ◎3 | 大兴安岭南段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 李志强 |
09:25-09:40 | ◎4 | 华夏地块中部地壳结构与地幔底侵过程研究 | 李 傲 |
09:40-09:55 | 5 | 中国东北远震P波衰减及新生代板内火山成因研究 | 刘翰林 |
09:55-10:10 | ◎6 |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 | 闫 冬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新生代陆壳净生长模式研究 | 郭晓玉 |
10:45-11:00 | ◎8 | 中国大地热流的计算与分布图 | 王亚茹 |
11:00-11:15 | ◎9 | 幔源岩浆多期侵位及其浅表相应:二维热-力学模拟 | 崔晓娜 |
11:15-11:30 | ◎10 | 复杂地表条件对远震接收函数成像的影响及噪声压制 | 芦一帆 |
11:30-11:45 | ◎11 | 基于观测波形分析构建探测LAB的S波接收函数及应用 | 黄斯然 |
11:45-12:00 | ◎12 |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接收函数层次聚类质量控制方法 | 曾彦迪 |
主持人:赵俊猛 李惠民 邓阳凡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地震波成像和大地测量结果联合揭示华北克拉通新生代改造过程 | 冯吉坤 |
13:55-14:10 | ◎14 | 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形成机制的集水器假说 | 付荟颖 |
14:10-14:25 | 15 | Lithosphere layering of the Craton beneath east US by FWI | T. Zhou |
14:25-14:40 | ◎16 | 利用多种地震学成像方法综合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地壳结构 | 尹伟亮 |
14:40-14:55 | 17 | 基于双差成像研究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壳结构 | 袁子君 |
14:55-15:10 | 18 | 华南大陆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成像 | 栗婷姿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中国东部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可能形成机制 | 邓阳凡 |
15:45-16:00 | 20 | 华南东部陆内火山地区上地幔热化学结构及熔体分布 | 张安琪 |
16:00-16:15 | 21 | 华南东部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与深部动力学机制 | 韩如冰 |
16:15-16:30 | ◎22 | 基于接收函数和远震P波自相关信息约束华南地区地壳结构 | 王秋实 |
16:30-16:45 | 23 | 四川威远页岩气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 危自根 |
16:45-17:00 | ◎24 | 四川盆地南部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 张笑晗 |
主持人:陈赟 郭震 邓阳凡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7:00- | | 张贴报告 | |
17:00-17:10 | ◎1 | 多参数联合约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以中国东北为例 | 朱 晟 |
17:10-17:20 | 2 | 云南区域地壳伴随层析成像初探 | 魏 芝 |
17:20-17:30 | ◎3 | 基于深度学习的苏皖地区下地壳结构预测 | 陈 昊 |
17:30-17:40 | ◎4 | 近震体波走时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华北地壳上地幔顶部速度与密度结构 | 李鑫月 |
17:40-17:50 | 5 | 利用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 宋博文 |
17:50-18:00 | ◎6 |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壳幔精细结构及其陆内造山机制 | 王玉辰 |
18:00-18:10 | ◎7 | 重震约束反演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 | 张思文 |
18:10-18:20 | 8 | 江苏-南黄海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由地震层析成像揭示的新认识 | 何奕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