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8专题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王 志 田小波 薛雅娟)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684-8398-3988 |
主持人:王志 包雪阳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45 | 1 | 岩石圈流变地震学观测 | 赵连锋 |
08:45-09:05 | *2 | 青藏高原中南部共轭走滑断层和裂谷区上地壳体波衰减及频率依赖性特征 | 周贝贝 |
09:05-09:20 | ◎3 |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高频散射尾波特征研究 | 李俊鹏 |
09:20-09:35 | ◎4 | 青藏高原东南缘宽频带高分辨率Pg波衰减模型 | 李若婕 |
09:35-09:55 | *5 | 青藏高原主碰撞带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 王高春 |
09:55-10:10 | 6 | Intrinsic and Scattering Attenuation of Coda Wav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 Tian Li(李田)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0 | *7 | 2021年5月21-22日云南漾濞Ms6.4和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及构造意义 | 何 熹 |
10:40-10:55 | ◎8 | 河西走廊地区尾波衰减特征 | 姜秀璇 |
10:55-11:10 | ◎9 | 茅山断裂带北延段深部构造特征 | 张颐彪 |
11:10-11:30 | *10 |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与频率和流逝时间相关的尾波衰减特征 | 何奕成 |
11:30-11:45 | ◎11 | 中国东北地区瑞雷面波亥姆霍兹成像 | 闪 昊 |
11:45-12:05 | *12 | 华北克拉通及中亚造山带远震P波衰减及板内火山成因机制研究 | 刘翰林 |
主持人:裴顺平 田小波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0 | *13 | 海洋T波:约束沿海稳定陆块地壳衰减结构的新方法 | 周 勇 |
13:50-14:05 | ◎14 | 蒙古高原汉盖地隆区域地壳Lg波衰减结构与地隆成因 | 张 蕾 |
14:05-14:20 | ◎15 | 日本海上地幔Pn波衰减成像约束其形成机制 | 杨 庚 |
14:20-14:35 | ◎16 |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壳Lg波衰减的横向变化 | 刘 真 |
14:35-14:55 | | 利用长周期尾波确定大地震矩震级 | 江欣余 |
14:55-15:10 | ◎18 | 地中海西部地区地壳Lg波衰减及其构造意义 | 朱威谋 |
15:10-15:25 | ◎19 |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Lg波Q值模型及其对东部Tasman线位置的约束 | 尤宝珠 |
15:35-15:55 | *20 | 黏声介质的双程波波场深度延拓及成像研究 | 尤加春 |
15:55-16:10 | ◎21 | 源谱一致性Q值估计 | 梁伽福 |
16:10-16:25 | ◎22 | 基于叠前地震数据倒谱系数法在油气检测中的运用 | 蒋旭东 |
16:25-16:45 | *23 | 基于欧拉偏微分方程法的吸收衰减介质正演与成像研究 | 胡江涛 |
16:45-17:05 | *24 | 叠后地震资料衰减补偿方法:稳定的Q值估计及高精度反Q滤波 | 郝亚炬 |
第8专题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王 志 田小波 薛雅娟)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684-8398-3988 |
主持人:薛雅娟 赵连锋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0 | | 地壳浅部沉积层S波衰减结构研究 | 莫丽桦 |
08:50-09:05 | ◎26 | 基于因式分解程函方程的吸收衰减介质复旅行时场计算方法 | 李秋禹 |
09:05-09:20 | ◎27 | 含裂隙双孔隙介质弹性波的衰减与频散 | 徐 旺 |
09:20-09:35 | ◎28 | 利用S波及其多次波振幅研究地幔Q值结构 | 朱 敏 |
09:35-09:55 | *29 | 弹性波衰减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参数预测中的应用 | 漆乔木 |
09:55-10:10 | 30 | Fully Anisotropic Q for poroelastic materials | Qiwei ZHAN(詹启伟)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0 | *31 | 核电辐射环境剂量率预测模型研究 | 吴允平 |
10:40-10:55 | ◎32 | 路径Q值与地震动频率非平稳特性的关系 | 马完君 |
10:55-11:10 | 33 | 一种新的同时反演三维体波Q结构和震源参数的方法 | 胡 景 |
11:10-11:25 | 34 | 分数阶衰减补偿逆时偏移的高性能计算和可重复性实践 | 汪宇锋 |
11:25-11:45 | *35 | 短周期密集台阵技术与野外观测流程 | 林锐华 |
11:50-11:53 | ◎36 | 云南地区远震体波衰减研究 | 范清萍 |
11:53-11:56 | 37 | 鄂尔多斯盆地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分析与研究 | 林彧涵 |
11:56-11:59 | 38 | 干热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 王金宽 |
11:59-12:02 | ◎39 |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Lg波衰减模型及其构造意义 | 杜桂林 |
12:02-12:05 | ◎40 | 基于近似常Q模型的粘声各向异性纯qP波逆时偏移 | 张闪闪 |
12:05-12:08 | ◎41 | 时间分数阶导数的常Q随机介质波场模拟及分析研究 | 魏俊廷 |
12:08-12:11 | 42 | Frequency domain Q-compensated RTM using anti-dispersion acoustic equation | Bo Gao(高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