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86专题 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召集人:刘 静 吴 磊 曹 凯 田云涛 戴紧根)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807-306-586 |
主持人:吴磊 田云涛 沈晓明 程丰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非青藏高原驱动的热带季风何时扩展进入亚热带及其机制 | 方小敏 |
08:55-09:10 | 2 | 渭河流域新生代地貌演化对构造、气候的响应:来自渭河盆地沉积物源的证据 | 张瀚之 |
09:10-09:25 | ◎3 | Establishing the present-day differential climate of Qaidam Basin since ~9 Ma driven by the uplift of Qilian Shan | 潘邵敏 |
09:25-09:40 | 4 | 东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水系演化初探 | 于祥江 |
09:40-09:55 | 5 | 河流沉积物的厚度记录气候变化 | 袁小平 |
09:55-10:10 | ◎6 | 南祁连党河南山更新世的北向逆冲及其对祁连山新生代生长方式的启示 | 衣可心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华北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亚气候格局重组之间的联系 | 俞晶星 |
10:45-11:00 | 8 | 应用河流阶地Be-10深度剖面计算千年至十万年尺度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 | 田晴映 |
11:00-11:15 | ◎9 | Quantifying and Modeling Curved Thrust Fault-propagation Folds at Different Scales | 吴显灿 |
11:15-11:30 | 10 | 双重逆冲构造同时活动的生长地层与阶地变形记录 | 张欲清 |
11:30-11:45 | ◎11 | 南天山褶皱冲断带新生代变形:对陆内盆山汇聚模式的启示 | 黄佳轮 |
11:45-12:10 | *12 | 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水系演化的控制作用: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 闫 兵 |
主持人:曹凯 戴紧根 杨蓉 王毛毛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央谷地的植物多样性演化 | 苏 涛 |
13:55-14:10 | 14 |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段深部地质过程和浅表环境效应——以翁波穹隆深熔作用和札达盆地演化为例 | 严立龙 |
14:10-14:25 | ◎15 | Initial topography matters in drainage divide migration analysis: Insigh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natural examples | 叶轶佳 |
14:25-14:40 | ◎16 | 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递进式的构造演化与隆升过程 | 张贵洪 |
14:40-14:55 | ◎17 | 基于地形数据定量计算分水岭迁移速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流域为例 | 周 朝 |
14:55-15:10 | 18 | 时变的坡面演化过程 | 覃金堂 |
15:10-15:35 | *19 | 从千年到百万年:多时间尺度记录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过渡带新生代以来的加速造山过程 | 刘润超 |
15:35-15:45 | | 休 息 | |
15:45-16:10 | *20 | 从中亚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时空差异性浅析天山隆升机制 | 王国灿 |
16:10-16:25 | ◎21 | 构造控制的东天山中新生代崛起与夷平面演化: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 赵子豪 |
16:25-16:40 | 22 |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花状构造对造山运动的作用:基于东昆仑山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 | 李朝鹏 |
16:40-16:55 | ◎23 | 青藏高原南北向裂谷起始活动时间延走向的差异性:以亚东-谷露裂谷为例 | 卞 爽 |
16:55-17:10 | ◎24 | 云南高原30Ma以来的两期快速剥露事件 | 白卓娜 |
17:10-17:25 | ◎25 | 青藏高原东南缘次林错岩体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快速剥蚀 | 沈续文 |
主持人:刘静 吴磊 曹凯 田云涛 戴紧根(张贴报告)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7:25-17:28 | 26 | 沟道侵蚀型泥石流起动的随机特性 | 乐茂华 |
17:28-17:31 | 27 | 晋陕黄河高阶地年代及地貌演化过程 | 梁 浩 |
17:31-17:34 | 28 | 量化构造、气候、岩性等因素对分水岭稳定性的影响 | 谭锡斌 |
17:34-17:37 | ◎29 | 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 | 叶雨晖 |
17:37-17:40 | 30 | 天然地震对冰震的动态触发研究-以一号冰川为例 | 马海超 |
17:40-17:43 | 31 | 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抬升与河流发育 | 刘 静 |
17:43-17:46 | 32 | 青海玛多江错断裂带沙土液化光释光定年研究 | 胡贵明 |
17:46-17:49 | ◎33 | 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裂点带河流纵剖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抬升关系分析 | 邢宇堃 |
17:49-17:52 | 34 | 2021年玛多Mw7.4地震地表破裂西段同震位移和弥散变形特征 | 邵延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