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
(召集人:肖文交 王 涛 周建波 赵 亮 敖松坚 毛启贵 聂军胜 孙伟家 李 诺)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33会议室(展览中心二层珠海厅5号厅) |
主持人:肖文交 王涛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天山及邻区壳幔地震波速结构和各向异性及其构造意义 | 鲍学伟 |
08:55-09:10 | 2 | 图瓦地块与蒙古地块拼贴历史的构造古地磁约束 | 任 强 |
09:10-09:25 | ◎3 |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约束北山造山带缝合线——对中亚造山带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 周丽水 |
09:25-09:40 | 4 | 洋壳捕获促进不规则大陆边缘增生—以中亚造山带为例 | 匡星涛 |
09:40-09:55 | 5 | 东天山晚古生代双边对向俯冲诱发了地幔上涌:来自高分辨率大地电磁剖面的启示 | 刘 营 |
09:55-10:10 | 6 | 基于重磁和地震资料探讨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属性 | 朱小三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of the Altai Zon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arly Paleozoic Retreating Subduction History | 崔 幸 |
10:45-11:00 | ◎8 | 西准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地壳厚度-热状态的协同演化:对西伯利亚-劳俄汇聚、碰撞及伸展构造过程的响应 | 徐 严 |
11:00-11:15 | 9 | 洋内岛弧根部-下地壳岩石组合反应的岛弧深部岩浆演化 | 陈宝赟 |
11:15-11:30 | 10 | 年轻的玄武质洋弧地壳如何转变为长英质大陆地壳:以西准噶尔为例 | 尹继元 |
11:30-11:45 | ◎11 | Probing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infancy in ancient orogenic belts: example from Chinese South Tianshan | Limin Gao(高丽敏) |
11:45-12:10 | *12 | 同构造流体地球化学揭示地壳改造过程对金属矿化的制约作用——以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为例 | 肖 明 |
主持人:敖松坚 刘永江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 | 刘永江 |
13:55-14:10 | 14 | Mg-Ba同位素示踪古亚洲洋俯冲体系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幔的改造过程 | 王 枫 |
14:10-14:25 | 15 | 中国东北早中生代增生杂岩:来自桦南糜棱岩化变质沉积岩的证据 | 刘 恺 |
14:25-14:40 | 16 | 辽北下二台岩群解体对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启示 | 张 丽 |
14:40-14:55 | ◎17 | The multi-stage evolu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Insights from records of detrital zircons of Emuerhe Group in the Mohe basin | 陈 龙 |
14:55-15:10 | 18 | 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 | 关庆彬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洋内弧的大陆地壳生长与分异——来自中亚造山带前弧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启示 | 李英杰 |
15:45-16:00 | 20 | 阿拉善南部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构造体制的转换 | 郑荣国 |
16:00-16:15 | 21 | 中亚造山带中部大型韧性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涵义 | 张 进 |
16:15-16:30 | 22 | 中亚造山带中段阿拉善地区陆内变形与造山带固化:样式、成因与机制 | 赵 衡 |
16:30-16:45 | 23 | 弧弧碰撞带地壳分层变形:以中亚额尔齐斯缝合带为例 | 李鹏飞 |
16:45-17:00 | 24 | 北天山洋东段多重俯冲增生过程 | 王 玮 |
17:00-17:15 | 25 | 中亚新生代陆内火山地幔源区特征:橄榄石及全岩B-Mo同位素制约 | 张运迎 |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
(召集人:肖文交 王 涛 周建波 赵 亮 敖松坚 毛启贵 聂军胜 孙伟家 李 诺)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第33会议室(展览中心二层珠海厅5号厅) |
主持人:周建波 毛启贵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深部物质架构及其成矿制约 | 王 涛 |
08:55-09:10 | 2 | 华北北缘二叠纪造山高原及其古环境效应 | 宋东方 |
09:10-09:25 | 3 | 敦煌地块寒武纪-早奥陶世中酸性侵入体:古亚洲洋南缘古生代早期俯冲的记录 | 康 磊 |
09:25-09:40 | 4 | 中亚造山带恩格尔乌苏缝合带及索伦缝合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古亚洲洋闭合模式研究 | 易相城 |
09:40-09:55 | 5 | 阿拉善-华北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演化与大陆生长的启示 | 曾 浩 |
09:55-10:10 | 6 | 中亚造山带南缘(敦煌赤金地区)晚二叠-中三叠世岛弧变质作用:对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限定 | 王 浩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深地震反射剖面约束索伦缝合带的东延位置 | 谭晓淼 |
10:45-11:00 | ◎8 | 区分S-SKS波形叠加的正演模拟方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应用 | 毛元彤 |
11:00-11:15 | ◎9 |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牡丹江缝合带俯冲极性及活化特征 | 辛中华 |
11:15-11:30 | ◎10 | 长春-延吉缝合带地壳结构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 | 应恒成 |
11:30-11:45 | 11 | 多重汇聚体系背景下大兴安岭及邻区中生代地壳演化:来自岩浆岩的视角 | 黄 河 |
11:45-12:10 | *12 | 北方造山带东段聚合过程的地质记录与深地震反射信息 | 周建波 |
联合专题二 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250 | 贺根山蛇绿岩的起源、时代及其对古亚洲洋演化的制约 | 敖松坚 |
251 | 晚中新世塔里木盆地沙漠变绿与偏心率最小值和东亚季风减弱有关 | 聂军胜 |
252 | 大兴安岭中南部三维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对成矿约束 | 方 慧 |
◎253 | 北山晚二叠世方山口组地层特征及构造环境 | 杨怀龙 |
◎254 | 白云鄂博地区好沁-尖山北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碳酸岩深部延伸的制约 | 赵育龙 |
255 | 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塔木兰沟组玄武岩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程学芹 |
256 | 新疆北疆东疆地体群晚第三纪-第四纪地块活动模式探讨 | 关成尧 |
◎257 | 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地块晚石炭—中二叠世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 朱伟鹏 |
258 | 增生楔中浊积岩的成因背景与特征识别:以西准噶尔南部为例 | 唐海荃 |
259 | 中国东北东部中亚造山带东段Tonian-Cryogenian交界地层的大地构造意义 | 陈昭旭 |
260 |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期间洋-陆格局及构造演化 | 马永非 |
261 | 柴达木盆地构造的“阶段性-转移性-不均衡性”特征以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作用 | 易 立 |
◎262 | 滑坡土体岩土条件变化的地电场瞬时响应特征试验研究 | 晏月平 |
263 | 中国东北三叠纪岩浆作用与地壳增生 | 唐宗源 |
◎264 | 中国西北伊犁地块北缘曲里海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 曹 明 |
◎265 | 古亚洲洋早古生代初始俯冲作用:来自吉中地区蛇绿岩的证据 | 丁丙乾 |
◎266 |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贺根山和索伦山蛇绿岩型铬铁矿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 钱群叶 |
267 | 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和沉积特征的约束 | 张北航 |
268 | 显生宙植被登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李 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