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联合专题三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 |
(召集人:徐义刚 郑永飞 金之钧 孟庆任 李正祥 胡瑞忠 陈 凌 李忠海 孟庆仁 孙卫东 许文良 林 伟 李洪颜 杨进辉)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34会议室(展览中心二层珠海厅6号厅) |
主持人:徐义刚 金之钧 胡瑞忠 林伟 李洪颜 陈凌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太平洋板块运动历史 | 孙卫东 |
08:55-09:10 | #2 | 古太平洋板块的样貌与重建 | 李三忠 |
09:10-09:25 | #3 |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大陆东缘地质记录与成矿响应 | 周建波 |
09:25-09:40 | #4 | 西北太平洋岛弧洋脊俯冲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记录 | 李洪颜 |
09:40-09:55 | 5 | 从华北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看西太平洋俯冲、燕山运动与克拉通破坏 | 马 强 |
09:55-10:10 | 6 | From Plate Subduction to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 Initial and End Time of the Paleo-west Pacific Plate Evolution | 王 瑜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东北亚大地幔楔形成过程及其水碳循环与效应 | 许文良 |
10:45-11:00 | #8 | 大地幔楔形成机制与挥发分循环的数值模拟 | 李忠海 |
11:00-11:15 | ◎9 | 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对大地幔楔形成的制约 | 魏敬洋 |
11:15-11:30 | ◎10 | 马里亚纳俯冲带水循环:来自弧-盆体系岩浆作用的制约 | 赵思宇 |
11:30-11:45 | 11 | 俯冲蛇纹岩再循环:来自板内玄武岩重Mo同位素的证据 | 代富强 |
11:45-12:00 | #12 | 镁铁质岩浆岩钼同位素记录俯冲古太平洋板片物质再循环 | 方 伟 |
主持人:郑永飞 许文良 孟庆任 李正祥 李忠海 杨进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太平洋域俯冲作用对华北克拉通及临区岩石圈结构、性质和演化的影响 | 陈 凌 |
13:55-14:10 | ◎14 | 华北克拉通地幔动力学模型:来自接收函数约束的地幔过渡带成像的新见解 | 刘 琳 |
14:10-14:25 | ◎15 |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内的速度精细结构与应力分布特征:以伊豆-小笠原地区为例 | 张鑫鑫 |
14:25-14:40 | 16 | 南海中北部陆缘破裂的岩石圈电性结构与流体响应:海洋大地电磁探测 | 邱 宁 |
14:40-14:55 | 17 | 伸展构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花岗岩磁组构和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分析 | 林 伟 |
14:55-15:10 | #18 | 华北陆块晚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 孟庆任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华南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 | 胡瑞忠 |
15:45-16:00 | 20 | 赣北中生代多阶段伸缩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 | 王国灿 |
16:00-16:15 | ◎21 | 扬子地块东缘晚中生代构造转换 | 陈 鑫 |
16:15-16:30 | 22 | 古太平洋俯冲过程中的微陆块碰撞对华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影响 | 卫 巍 |
16:30-16:45 | ◎23 |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差异演化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 | 苏玉萌 |
16:45-17:00 | #24 | 古太平洋板块遗迹的岩石地球化学示踪 | 徐夕生 |
联合专题三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269 | The big mantle wedge under eastern Asia and its role in intraplate basalt generation and cratonic destruction | 徐义刚 |
*270 | 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 | 杨进辉 |
271 | 郯庐断裂渤海段新生代开始右旋走滑的时间限定 | 陈兴鹏 |
◎272 | 吉南中侏罗世六道江岩体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 莫枭扬 |
◎273 | 华南南部陆缘三水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赵 鹏 |
274 | 上覆板块岩浆韵律与周期性构造演化的联系:以晚中生代华北板块为例 | 孟令通 |
275 |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的构造变形与晚中生代演化过程分析 | 袁 芳 |
◎276 | 松辽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玄武质粗面安山岩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 张 蔓 |
◎277 |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研究 | 李元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