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16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 |
(召集人:夏少红 王秀娟 徐 亚 王大伟 郭振威 宋海斌)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第9会议室(会议中心四层402BC) |
主持人:宋海斌 夏少红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西太板缘裂谷起始演化的深部构造动力学机制初探 | 于有强 |
08:55-09:10 | 2 | OBS探测超慢速扩张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速度结构与岩性特征 | 牛雄伟 |
09:10-09:25 | 3 | 菲律宾海板块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横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 | 李翠琳 |
09:25-09:40 | 4 | 花东海盆的地质属性及构造演变 | 赵明辉 |
09:40-09:55 | ◎5 | 花东海盆地壳结构的重磁震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 | 黄祖伟 |
09:55-10:10 | ◎6 | 菲律宾海地区重力势能差特征及其意义 | 张倩文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俯冲带大洋软流圈与大地震 | 范建柯 |
10:45-11:00 | 8 | 阿拉斯加-阿留申前弧结构不均一性对板间耦合与地震行为的影响 | 苟 涛 |
11:00-11:15 | 9 | 印尼-爪哇板块边缘的海山俯冲与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及大地震的影响 | 夏越洋 |
11:15-11:30 | 10 | Gravity Anomal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hallow Mantle Processes of the Western Cocos-Nazca Spreading Center | 郑婷婷 |
11:30-11:45 | 11 | 南海海盆扩张年龄和扩张岩浆供应特征 | 邱 宁 |
11:45-12:00 | ◎12 | 东经90度海岭中部(3.9°S)的速度结构特征 | 朱佳豪 |
主持人:徐亚 王大伟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基于海底观测网的实时在线式海底地震仪研制与应用进展 | 郭永刚 |
13:55-14:10 | 14 | 海底地震仪装备研制与应用进展 | 王 元 |
14:10-14:25 | 15 | 基于原子重力仪海洋绝对重力测量研究 | 乔中坤 |
14:25-14:40 | 16 | 海底滑塌的规模、特征及其对水道天然堤体系的影响 | 许小勇 |
14:40-14:55 | ◎17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发现海底活动断裂* | 曾凡长 |
14:55-15:10 | 18 | 南海东北陆缘浊流地貌记录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 李 爽 |
15:10-15:25 | 19 | 琼东南盆地岩石圈非均一张裂特征和动力机制 | 李朝阳 |
15:25-15:35 | | 休 息 | |
15:35-16:50 | 20 | 海底冷泉能成藏 | 栾锡武 |
15:50-16:05 | 21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浅层天然气水合物与深部油气藏耦合共生成藏机制研究 | 张 伟 |
16:05-16:20 | 22 |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数据扩展的机器学习识别 | 钱 进 |
16:20-16:35 | 23 | 砂质储层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机制研究-以印度Krishna-Godavari盆地为例 | 周吉林 |
16:35-16:50 | ◎24 | Axial Seamount海底火山岩浆的动态运移过程和新的喷发前兆 | 阮友谊 |
16:50-17:05 | 25 | 南海东沙海域内孤立波影响下的沙丘迁移特征 | 耿明会 |
第16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 |
(召集人:夏少红 王秀娟 徐 亚 王大伟 郭振威 宋海斌) |
会议时间:10月21日 会议地点:第9会议室(会议中心四层402BC) |
主持人:王秀娟 于有强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利用海洋环境噪声开展珊瑚岛礁地下结构成像 | 夏少红 |
08:55-09:10 | 2 | 卡斯卡迪亚水合物脊地区的衰减测量和水合物饱和度估计 | 刘 涛 |
09:10-09:25 | 3 | 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折射波衰减特征研究 | 李 刚 |
09:25-09:40 | ◎4 | 快速扩张洋中脊壳幔边界的结构、蛇纹石化和地震反射特征 | 赵家斌 |
09:40-09:55 | 5 | 南海西南次海盆形成演化过程研究:来自SWSCS2021测线深部地震结构的启示 | 张佳政 |
09:55-10:10 | ◎6 | 南海南部大陆裂谷机制与岛礁深部构造演化:来自广角折射地震成像的新启示 | 张成龙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南海海盆的莫霍面地震反射 | 张宝金 |
10:45-11:00 | ◎8 | 基于双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分离同时震源数据 | 王坤喜 |
11:00-11:15 | 9 | 利用向下延拓的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反演海洋上地壳纵横波速比 | 徐 敏 |
11:15-11:30 | 10 | OBN地震勘探特点与优化设计方法 | 苑雅轩 |
11:30-11:45 | ◎11 | 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2-D反演图像的空间移变迭代复原 | 李锋平 |
11:45-12:00 | ◎12 | 利用海底压强与垂直位移的理论关系计算瑞利波波速 | 邓 涵 |
主持人:郭振威 范建柯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Thick and cold thermal lithospher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in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 郭兴伟 |
13:55-14:10 | ◎14 | 印度扇近海盆地及其邻区重磁特征及构造解析 | 张菲菲 |
14:10-14:25 | ◎15 |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南海地壳精细结构 | 王利杰 |
14:25-14:40 | ◎16 | 南海西沙海区OBS记录的流体运移和渗漏信号 | 陈立辉 |
14:40-14:55 | ◎17 | 华南及南海北部三维密度结构重力反演研究 | 褚 伟 |
14:55-15:10 | ◎18 | 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区深部结构海洋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 孙公毅 |
15:10-15:25 | 19 |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an oceanic plateau rifting model with weak syn-rift magmatism: insights from the Caroline Ridge, West Pacific | 张正一 |
15:25-15:35 | | 休息 | |
15:35-16:50 | ◎20 | Tectono-Sedimentary System of Eastern Makran Accretionary Wedge, Arabian-Eurasian Subduction Zone | Umair Khan |
15:50-16:05 | 21 | 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和多点统计学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三维地质建模框架--以南海为例 | 刘恒光 |
16:05-16:20 | ◎22 | 海浪水下磁场响应的仿真模拟与滤波方法研究 | 袁常青 |
16:20-16:35 | ◎23 | 用水听器监测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喷发 | 诸 娟 |
16:35-16:50 | ◎24 | 南海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 | 郭 建 |
16:50-17:05 | ◎25 | 南海中沙海槽深部地壳结构与形成演化研究 | 白琨琳 |
第16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21日 12:30-13:3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9 | 永兴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 | 王大伟 |
20 | 含水合物储层电学实验研究进展 | 陈 强 |
21 | 南海北部埋藏的活动水合物系统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 靳佳澎 |
◎22 | 气烟囱幕式发育与热效应控制的水合物多期动态成藏 | 罗钧升 |
◎23 | 神狐海域细粒高富集度水合物储层的精细结构研究 | 姬梦飞 |
24 | 利用OBS研究雅浦俯冲带地震和俯冲板片特征 | 朱高华 |
◎25 | 中更新世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增速 | 王蒙庆 |
26 |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多场耦合模式及研究进展 | 李彦龙 |
27 | 地球火山是海洋流动推挤形成的 | 陈海滨 |
28 | 2015-2019年南极长城站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 郭钊月 |
29 | 利用海洋地球物理数据揭秘火山喷发型海岛海岸侵蚀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 赵中伟 |
30 | 华南莲花山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研究 | 张昌榕 |
31 | 三维斜缆地震采集技术应用 | 张洪友 |
32 | 海洋地震勘探多源激发模式下的震源可视化质控方法探讨 | 雷润晨 |
◎33 | 菲律宾海地区的P波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 佘丽娟 |
◎34 | 一种三维起伏海底下的海水速度反演方法 | 吴 鹏 |
◎35 | 基于柏林噪声的三维海水正演模型生成方法研究 | 常志邈 |
◎36 | 应用地震速度反演方法识别海底泥火山 | 阎雨宁 |
◎37 | 基于Scholte波频散特性的深海海底横波速度反演 | 江佳萌 |
◎38 | 基于地震全波形反演结构约束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反演 | 庞朝辉 |
◎39 | 基于U-Transformer网络的地震混叠噪声分离研究 | 王士雨 |
40 | 海水速度变化对深海OBN采集数据影响分析 | 韩复兴 |
41 | 基于海底地震仪水听器数据的潮位反演方法 | 王 笋 |
42 | OBS监测海底冷泉流体运移-海马冷泉区试验结果 | 刘 斌 |
43 | 基于KL变换的OBN地震采集资料中面波压制技术的应用 | 吴 凡 |
◎44 | 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浪感应磁场噪声压制 | 李昊洋 |
◎45 | 基于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的频谱分解的应用分析 | 李 画 |
46 | 一类地温场-渗流场耦合模型的边界条件反演计算方法 | 刘唐伟 |
47 | 一种节点式深海地震-电磁采集站 | 幺永超 |
◎48 | 海底地震仪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 | 许龙庆 |
49 | 以世界海洋为中心的Spilhaus地图投影 | 陈 杰 |
50 | 海上复杂油区超高密度三维OBN地震采集方法 | 薛小娜 |
51 | 深海多地球物理场探测系统的研究 | 应志奇 |
◎52 | 一种消除地磁矢量测量系统校正中感应磁场滞后的方法 | 樊新志 |
◎53 | 自适应波段选择的功率谱反演方法研究 | 李 文 |
◎54 | Adaptive Kalman Filtering of joint Gravity and Gravity Gradient Data for Real-Time Processing | Gang Qin |
55 | Subducting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with crustal (ultra)mafic intrusions: An underappreciated mechanism for recycling water back into the mantle | 何小波 |
56 | No seamount subduction, no magmatic arc? | 何小波 |
◎57 | 深地震探测数据查寻南海洋脊跃迁蛛丝马迹 | 全余杰 |
◎58 |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主动源OBS横波反演成像 | 姜 辉 |
◎59 | 南海东北陆缘台西南盆地夭折裂谷的地震学证据 | 刘 洋 |
60 | 苏拉威西海地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内涵 | 何庆禹 |
◎61 | 岩浆供给量对洋中脊扩张状态的影响:以Reykjanes Ridge为例 | 刘英姿 |
◎62 | 南海热流与热结构特征 | 祝文婧 |
◎63 | 南海西南部马来盆地异常高热流成因机制分析 | 刘 璐 |
64 |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Bottom Water Struc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屈 玲 |
65 | 马里亚纳南段弧前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以及对岛弧增生和裂解的指示 | 贺恩远 |
◎66 | 南海北部陆坡断裂带珠江口段最新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 | 吕良伟 |
67 | 粤东近海海域滨海断裂带结构特征与岩浆活动 | 张严心 |
◎68 | 近海底磁力揭示了北极Gakkel洋中脊的热液退磁“烧洞” | 亢瑞馨 |
◎69 |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构造活动的远震指示 | 闫凯暄 |
◎70 | 重震联合数据揭示南海西南次海盆及其陆缘深部结构特征 | 张 路 |
71 | 北冰洋欧亚海盆演化历史的修正 | 凌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