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57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屈春燕) |
会议时间:10月18日 会议地点:第23会议室(会议中心五层503B) |
主持人:孟国杰 冯万鹏 陈克杰 屈春燕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InSAR相位梯度叠加——大尺度干涉图中形变信号提取的利器 | 王 腾 |
08:55-09:10 | 2 | 祁连山北缘盆山过渡带断层系统震间运动特征及其对区域地震风险的启示 | 张迎峰 |
09:10-09:25 | 3 | 基于阿里云平台的海量InSAR自动化处理开源系统和应用 | 李永生 |
09:25-09:40 | ◎4 | 基于“微块体”模型的川滇地区形变特征分析 | 王君毅 |
09:40-09:55 | ◎5 | 青藏高原东北缘InSAR形变场及主要断层运动特征 | 吴东霖 |
09:55-10:10 | 6 | 从统计推断的角度理解InSAR形变测量和地球物理参数反演 | 汪驰升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利用北斗观测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w 6.6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及震源破裂分布 | 孟国杰 |
10:45-11:00 | ◎8 | InSAR observations reveal variations in shallow creep on the 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 黄 星 |
11:00-11:15 | ◎9 | Mechanism and Implication of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Following the 2021 Mw 7.4 Maduo (Tibet) Earthquake | 陈 飞 |
11:15-11:30 | ◎10 | 联合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InSAR大范围震间干涉图分块解缠方法 | 江 坤 |
11:30-11:45 | ◎11 | GPS观测约束下西南天山造山带现今地壳构造变形与应力变化有限元模拟 | 蔡剑锋 |
11:45-12:00 | ◎12 | 2021年Mw7.4级玛多地震震后形变揭示的断层特性和地壳深部流变结构 | 李 震 |
第57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屈春燕)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23会议室(会议中心五层503B) |
主持人:单新建 许才军 江国焰 王腾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体区域现今地壳形变模式研究 | 许才军 |
08:55-09:10 | ◎2 | 基于InSAR和高密度GNSS的粤港澳大湾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深度学习预测 | 林超奇 |
09:10-09:25 | ◎3 | 2004年Mw9.2苏门答腊和2005年Mw8.6尼亚斯地震震后形变过程和机制 | 杨思源 |
09:25-09:40 | ◎4 | 孔隙弹性和粘弹性在2021玛多Mw 7.4地震震后形变过程中的作用 | 汤雄伟 |
09:40-09:55 | 5 | 台湾省花莲地区2022年9月18日Ml6.83同震破裂过程及震后形变特征研究 | 刘 恋 |
09:55-10:10 | 6 | 长白山天池火山2021年低水平扰动事件:时序InSAR形变及地震监测证据 | 魏恋欢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青藏高原东南部亚东-谷露裂谷北段运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 田 镇 |
10:45-11:00 | ◎8 | CSI-ZWDV:基于对流层方差的PPP收敛指示因子 | 张成枫 |
11:00-11:15 | 9 | 基于断层应力、GPS/InSAR数据约束的青藏高原东部主要块体边界断裂闭锁耦合模型 | 赵德政 |
11:15-11:30 | 10 | 鲜水河断裂带的震间形变和断层蠕滑 | 佟啸鹏 |
11:30-11:45 | ◎11 | 阿拉斯加中南部长期慢滑移时空演化规律的探究 | 徐 兵 |
11:45-12:00 | ◎12 | 基于LuTan-1和Sentinel-1 InSAR资料的2022泸定MS6.8级地震对贡嘎山冰川形变及流速的影响分析 | 李 豪 |
12:00-12:15 | ◎13 | 基于走滑断层的非完全闭锁的断层物理模型研究 | 邹镇宇 |
主持人:刘善军 张国宏 温杨茂 许文斌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4 | 美国Heber地热场变形监测与机理解 | 江国焰 |
13:55-14:10 | ◎15 | 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陆地垂向运动的影响 | 王靖淇 |
14:10-14:25 | ◎16 | 联合GRACE和GNSS研究南美巴塔哥尼亚冰原地表隆升的物理机制 | 李孟雨 |
14:25-14:40 | 17 | 高频GNSS在安宁河断裂强震滑动分布快速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 高志钰 |
14:40-14:55 | 18 | 基于深度学习反演模型构建自动化InSAR地震目录 | 朱传华 |
14:55-15:10 | 19 | 2015年Gorkha地震对藏南地区断层应力影响研究 | 岳 冲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20 | 岩石受力微波观测实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 刘善军 |
15:45-16:00 | ◎21 | 岩石受力过程中温度与应力间的定量响应关系 | 刘文芳 |
16:00-16:15 | ◎22 | 基于InSAR技术的藏南大范围三维形变场获取及特征分析 | 陈 晗 |
16:15-16:30 | ◎23 | 基于长时间序列InSAR技术揭示2010年玉树地震断层愈合过程 | 张智超 |
16:30-16:45 | ◎24 | 基于时序InSAR观测的海源断裂带冷龙岭-托莱山段震间形变特征研究 | 王 欣 |
16:45-17:00 | ◎25 |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垂向形变的GNSS影像学分析 | 宋舜跃 |
第57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8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0 | 2001年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对2021年玛多地震的促进作用 | 屈春燕 |
131 | 基于高频GPS和强震动数据计算地面倾斜参数 | 陈 曦 |
◎132 | 青藏高原中南部两条微波异常条带映震能力对比及机理分析 | 崔华朔 |
◎133 | 使用MODIS LST和RST观测活动断裂区热异常:以中国西南宁蒗-盐源地区为例 | 赖志滨 |
134 | 九寨沟地震前MODIS热红外数据异常特征研究 | 杨 星 |
◎135 | 2021玛多7.4(青海)地震的同震和震后早期变形机制:来自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和GPS的见解 | 舒传增 |
136 | 基于InSAR技术的天津市地面形变特征分析 | 张庆云 |
◎137 | GPS、GRACE和地表负荷模型确定亚马逊流域季节性水循环和极端气候引起的弹性响 | 孙鹏超 |
138 | 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反演:一种顾及同质InSAR形变观测值和粗差探测的新方法 | 许光煜 |
第57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10 |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s (LULCC) analysis using geospatial data (2000-2020) in Karak Pakistan | Haris Faheem |
111 | 地震勘探PPP定位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 张同忠 |
◎112 | 2021年Ms6.0泸县地震:形变和滑动模拟与发震构造和机制分析 | 范晓冉 |
◎113 |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块体划分与块体运动 | 叶非凡 |
114 | 西安及邻区高时空分辨率地壳形变监测 | 何 杨 |
◎115 | 基于ITRF2014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 任安康 |
◎116 | 玛多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特征研究 | 宋妤婧 |
◎117 | 基于PS 插值算法的InSAR时间序列分析与应用 | 赵 炫 |
118 | 基于开源软件的Sentinel-1数据时序形变自动化处理工具研发及应用 | 田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