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62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卢占武)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3会议室(会议中心二层203) |
主持人:田小波 卢占武 沈旭章 郭晓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岩浆作用导致的大陆下地壳波速降低 | 刘丹青 |
08:55-09:10 | 2 |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北喜马拉雅穹窿带西缘地壳结构 | 蔡 蔚 |
09:10-09:25 | ◎3 | 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电各向异性结构及变形机制研究 | 刘哲涵 |
09:25-09:40 | ◎4 | 藏南南北向裂谷系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揭示裂谷的不同形成模式 | 李聃聃 |
09:40-09:55 | ◎5 | 藏高原南部错那洞地区地壳结构与多金属成矿关系 | 王光文 |
09:55-10:10 | 6 | 高原下方印度俯冲板片撕裂新认识—基于最新的SKS分裂结果 | 聂仕潭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与油气远景 | 李文辉 |
10:45-11:00 | ◎8 | 羌塘盆地现今地温场与岩石圈热结构 | 何兴睿 |
11:00-11:15 | ◎9 | 祁连山东段精细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成因 | 金睿智 |
11:15-11:30 | ◎10 | 北祁连—花海盆地地壳结构及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段变形方式的启示 | 王梓宁 |
11:30-11:45 | ◎11 | 塔里木盆地浅部地壳结构—基于多频率P波接收函数波形反演 | 李文涛 |
11:45-12:00 | 12 | 古构造活动对陆内变形分布的影响:阿尔泰地壳结构研究的启示 | 杨旭松 |
主持人:杨顶辉 赵连锋 郭震 田有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俯冲倾斜结构与大陆岩石圈形成 | 王振胜 |
13:55-14:10 | 14 | 全波形噪音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精细结构 | 李 聪 |
14:10-14:25 | ◎15 | 基于Pms震相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研究 | 黄培析 |
14:25-14:40 | 16 | 基于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反演方法研究龙门山及周边莫霍面结构 | 刘少林 |
14:40-14:55 | 17 |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震区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分析 | 高 咪 |
14:55-15:10 | ◎18 | 地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研究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 | 谭 智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 张安琪 |
15:45-16:00 | 20 | 基于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深部岩石圈结构研究 | 张 晨 |
16:00-16:15 | 21 | 长白山天池火山岩石圈结构探测:来自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约束 | 张 周 |
16:15-16:30 | 22 |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震活动性与岩浆系统研究 | 闫 冬 |
16:30-16:45 | ◎23 | 腾冲火山壳幔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 范心甜 |
16:45-17:00 | ◎24 | 地幔柱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控制了塔里木新生代沉降的空间差异 | 向 宵 |
第62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卢占武) |
会议时间:10月20日 会议地点:第3会议室(会议中心二层203) |
主持人:高原 于常青 李永华 陈林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1976年Ms7.8唐山地震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 陈小斌 |
08:55-09:10 | ◎2 | 接收函数与首波多次波联合分析约束鄂尔多斯北部地壳速度结构 | 尹伟亮 |
09:10-09:25 | ◎3 | 鄂尔多斯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结合部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 李宜凡 |
09:25-09:40 | ◎4 | 太平洋俯冲作用对佳木斯板块与那丹哈达地体构造演化影响——来自大地电磁与反射地震的证据 | 张平川 |
09:40-09:55 | ◎5 | 蒙古区域岩石圈3D剪切波速度结构 | 蒋梦凡 |
09:55-10:10 | ◎6 | 岩石圈对流减薄与地形响应 | 汪秋菱 |
10:10-10:20 | | 休 息 | |
10:20-10:45 | *◎7 | 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对克拉通稳定性的影响 | 付荟颖 |
10:45-11:00 | 8 | The Mid-Lithospheric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Channel Flow in Proto-Cratonic Mantle | 杨海斌 |
11:00-11:15 | ◎9 | 克拉通中是否存在碳酸盐化的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 | 赵亚婕 |
11:15-11:30 | 10 | 华北克拉通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 | 常利军 |
11:30-11:45 | 11 | 基于程函面波成像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研究 | 钟世军 |
11:45-12:00 | 12 | 三维电性结构揭示的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新生代火山深部起源 | 李新斌 |
主持人:赵俊猛 陈赟 邓阳凡 裴顺平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55 | *13 | SinoProbe大地电磁长剖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至东南沿海地区壳幔变形机制 | 张乐天 |
13:55-14:10 | 14 | 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特征指示华南大陆的微陆块拼合与演化 | 栗婷姿 |
14:10-14:25 | ◎15 | 南海及邻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厚度的研究 | 侯 静 |
14:25-14:40 | ◎16 | 岩石圈厚度计算方法研究 | 马 静 |
14:40-14:55 | ◎17 | 基于相似度方法利用多种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预测中国陆区热流 | 王亚茹 |
14:55-15:10 | 18 | 全球大洋中脊跃迁的现象、机制与分类 | 关慧心 |
15:10-15:20 | | 休 息 | |
15:20-15:45 | *19 | 东亚大陆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陆内变形 | 孙玉军 |
15:45-16:00 | 20 | 中国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和Vp/Vs模型构建及其揭示意义 | 程世华 |
16:00-16:15 | ◎21 | 基于复小波分析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波速模型的结构相似性 | 黄 沣 |
16:15-16:30 | ◎22 | USTClitho3.0:体波走时、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中国大陆岩石圈速度结构 | 郝奥伟 |
16:30-16:45 | ◎23 | 中国大陆区域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模型及其对构造活动的揭示 | 马家宇 |
16:45-17:00 | ◎24 | 复杂地下结构对接收函数波形的影响 | 程思远 |
第62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42 |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北祁连—阿拉善南缘浅层地壳结构 | 吴国炜 |
◎143 | 基于接收函数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幔过渡带研究 | 吴义斌 |
◎144 | 可可西里地区宽角反射/折射速度成像研究 | 高 源 |
◎145 |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方位地震各向异性 | 李鹏飞 |
◎146 | 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藏北库木库里盆地高分辨率结构 | 邓小凡 |
147 | 基于改进Voronoi网格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及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应用 | 王 坤 |
◎148 | 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运动与板块运动的联系 | 邓阳毅 |
149 | 三叠纪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拼贴与演化—来自深地震反射数据的约束 | 李蕙琳 |
◎150 | 折射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浅层地壳结构 | 曹力夫 |
◎151 | 基于密集台阵观测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壳幔结构研究 | 李红昊 |
152 |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P波各向异性成像及动力学启示 | 郭慧丽 |
◎153 | Seismic Imaging and Amplitude Analysis of the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 in the Tonga Region | 李路晨 |
第62专题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20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86 |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阴山造山带的壳幔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 王玉辰 |
◎187 | 基于接收函数自相关约束渤海湾北部沉积层结构 | 王秋实 |
188 | 河北大麻坪新生代定向地幔包体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 邵弋伦 |
◎189 | 垂向密度-粘度分层结构对克拉通稳定性的影响 | 邱启佳 |
◎190 |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获取四川盆地及其邻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 邹 昆 |
191 | 华南块体东部上地幔速度结构有限频层析成像研究 | 于 勇 |
◎192 | 广西及邻区壳幔波速建模进展 | 刘 洋 |
◎193 | 利用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地区粤东段地壳精细结构 | 段 超 |
194 | 基于热重力改正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及福建地区的应用 | 唐晗晗 |
195 | 小江断裂带南段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 宋博文 |
◎196 | 阿拉斯加地区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 刘智金 |
◎197 | 基于loc-flow建立对临沂地区的地震目录 | 袁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