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第66专题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强) |
会议时间:10月19日 会议地点:第19会议室(会议中心五层501B) |
主持人:赵俊猛 徐强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45 | 1 | 基于横波分裂和GPS数据联合分析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陆内碰撞变形特征 | 常利军 |
08:45-09:00 | 2 | 塔里木盆地旋转机制及其对天山差异性变形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 崔起华 |
09:00-09:15 | ◎3 | 中天山下方岩石圈速度异常二维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 | 崔 冉 |
09:15-09:40 | *4 | 关于陆陆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的解释 | 徐义贤 |
09:40-10:05 | *5 | 喜马拉雅造山带巨厚地壳成因机制研究 | 郭晓玉 |
10:05-10:15 | | 休 息 | |
10:15-10:40 | *6 | Seismic constraint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ial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flow revealed in East Asia | 郭 震 |
10:40-11:05 | *7 | 阿尔金断裂中段壳幔结构接收函数研究 | 田 有 |
11:05-11:20 | 8 |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三维Qp结构及高原北向生长机制研究 | 刘翰林 |
11:20-11:35 | 9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特征 | 杨宜海 |
11:35-11:50 | ◎10 | 基于改进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 | 李佳蔚 |
11:50-12:05 | ◎11 | 多种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中亚造山带西南部地壳上地幔热化学结构 | 吴颖凯 |
主持人:陈永顺 裴顺平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3:30-13:45 | 12 | 基于密集台阵的红河断裂带地震空区与活跃区精细结构对比研究 | 孙 权 |
13:45-14:00 | 13 | 利用密集地震台阵研究鲜水河马尾状断裂区精细地壳结构 | 刘 巍 |
14:00-14:15 | 14 | 潮汐触发地震研究 | 解朝娣 |
14:15-14:40 | *15 |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的不同破裂过程 | 王 志 |
14:40-15:05 | *16 | 2021(M7.4)青海玛多地震破裂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松潘甘孜块体的形变模式 | 岳 汉 |
15:05-15:15 | | 休 息 | |
15:15-15:40 | *17 | 岩石圈拆沉引发青藏高原两阶段隆升 | 陈 林 |
15:40-16:05 | *18 | 帕米尔-天山壳幔结构与深部过程 | 李 玮 |
16:05-16:30 | *19 | 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幔过渡带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 李国辉 |
16:30-16:45 | 20 | Magnetotelluric imaging of the central Himalayan crust away from rift zones | 王 刚 |
16:45-17:00 | ◎21 | 伊朗东南部地区地壳与上地幔波速结构研究:来自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约束 | 吕彦吉 |
第66专题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
张贴报告 |
时间:10月19日 17:00-18:00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54 | 强震发生的控制性因素:跨断层的“铆钉”结构 | 裴顺平 |
*155 |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区的地壳变形机制 | 徐 强 |
◎156 | 拉萨地体西部地壳速度结构 | 牛 潇 |
◎157 |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区地震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杨 略 |
◎158 | 地震波速度揭示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成分 | 贺 誉 |
159 | 金沙江断裂带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成像研究 | 左 洪 |
◎160 |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深部地幔流场数值模拟 | 瞿 睿 |
161 |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研究 | 宫 悦 |
◎162 |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壳幔结构及形变机制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 张卉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