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前标"*"号的报告为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序号前标"◎"为学生报告
| 第72专题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
| (召集人:张 健 彭 澎 龙晓平 张少兵 尹常青 刘超辉 赵军红 王孝磊 张拴宏) |
| 会议时间:10月22日 会议地点:第30会议室(展览中心二层珠海厅2号厅) |
| 主持人:龙晓平 尹常青 张少兵 彭澎 赵军红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08:30-08:55 | *1 | 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来自K同位素的制约 | 张少兵 |
| 08:55-09:10 | ◎2 | 华北克拉通胶辽微陆块太古宙地壳增生过程:来自冀东地区约25亿年镁铁质岩石的记录 | 张海天 |
| 09:10-09:25 | ◎3 | Coexistence of mantle plume and subduction during the Neoarchean North China Craton: insights from the mafic rocks of the northeastern Longgang Block | 程昌泉 |
| 09:25-09:40 | ◎4 |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联合约束太古代克拉通地壳演化 | 高星星 |
| 09:40-09:55 | ◎5 | 华北克拉通鲁西七星台地区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新太古代构造环境的制约 | 张书慧 |
| 09:55-10:10 | ◎6 | 华北克拉通辽北清原新太古代变质基性岩和泥质岩的P-T-t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 郭敏洁 |
| 10:10-10:20 | | 休息 | |
| 10:20-10:45 | *◎7 | 太古代镁铁质下地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 赵 朗 |
| 10:45-11:00 | ◎8 | 南非Barberton绿岩带TTG热年代学约束太古代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 | 姚星宇 |
| 11:00-11:15 | ◎9 | 变基性岩副矿物原位分析揭示变质作用过程中Sr同位素行为:来自华北中部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启示 | 杨钰清 |
| 11:15-11:30 | ◎10 | Characterising early Precambrian collisional orogens: A metamorphic perspective from the Lüliang Complex and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 Chengsen Lu(卢成森) |
| 11:30-11:45 | ◎11 | 华北克拉通西部阿拉善地块的构造亲缘性:超大陆循环中的流浪微陆块 | 苏文昊 |
| 11:45-12:00 | ◎12 | 辽河群碳酸盐岩系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Lomagundi-Jatuli事件的指示 | 王宏宇 |
| 主持人:刘超辉 张健 彭澎 张拴宏 王孝磊 |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13:30-13:55 | *13 | 淮北群及其可对比层位古地磁研究新进展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 | 赵汉卿 |
| 13:55-14:10 | ◎14 | 燕辽大火成岩省的穿地壳岩浆系统:来自斜长石循环晶的制约 | 孔令昊 |
| 14:10-14:25 | ◎15 | 云南牟定戌街地区苴林群普登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意义 | 黄露玉 |
| 14:25-14:40 | 16 |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subduction to back-arc extension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 Zhu Yu(朱毓) |
| 14:40-14:55 | 17 | Mid-Neoproterozoic tectonic switch from orogeny to intraplate extension in NW Tarim Craton: New evidence from a composite dike of the Aksu Group | 吴鸿翔 |
| 14:55-15:10 | ◎18 |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弧内裂谷作用: 来自点苍山双峰式侵入岩的制约 | 武利民 |
| 15:10-15:25 | ◎19 | 罗迪尼亚大陆西北缘俯冲作用:来自藏北安多拉伸纪花岗片麻岩的证据 | 杨 宁 |
| 第72专题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
| 张贴报告 |
| 时间:10月22日 12:30-13:30 |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245 |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陈国楷 |
| 246 |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辽河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样式 | 常瑞虹 |
| ◎247 | 扬子板块古元古代冷俯冲-碰撞造山带:来自崆岭杂岩双变质带证据 | 夏燕飞 |
| *248 | Kinematic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Neoarchean Anziling Dome-and-Keel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 张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