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论坛-大陆流变与大陆构造
召集人:刘永江 张进江 刘俊来
系统总结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聚焦大陆流变与大陆构造核心问题,探讨未来大陆流变与大陆构造演化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我国未来大陆流变与大陆构造的战略研究提供高水平素材, 进一步发掘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大陆流变领域潜在的新的学术生长点,提出有亮点、有实质内容的学术研究战略指导意见,为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指引方向。
(2)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Sidao Ni, Huajian Yao, Juan Li
Asia features various tectonic units from very stable cratons to active inter-plate a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 High seismicity and assorted tectonic units make Asia a focus of geophysical and geodynamical studies. This session invites abstracts on new findings,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which will help depict present state and image crustal/mantle structure and unravel dynamic process of Asia.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geohazards (including earthquakes, volcanoes, landslides, etc) in Asia are welcome as well.
(3)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
召集人:李锦轶 董云鹏 黄宝春 肖文交 李三忠
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都资助实施了一些跨大区和全国乃至亚洲范围的地质构造研究项目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本专题将为这些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平台,交流中国海陆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着重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和中国周缘海区研究的最新进展,研讨中国大陆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以促进和深化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发展大地构造理论。本专题将邀请有关专家作主题报告,同时欢迎国内外相关专家以报告或展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参与相关研讨。
(4)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章军锋 刘 良 刘贻灿 宋述光
板块俯冲作用是实现地壳与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板块俯冲进入地幔是引起地幔化学不均一性的主要地质过程,但对相关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机制还缺乏明确认识。目前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俯冲地壳在进入岩石圈乃至软流圈地幔深度后是如何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的?俯冲地壳衍生的流体和熔体是如何影响上覆地幔楔的成分和物理性质?俯冲隧道内板片-地幔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是什么?如何区分不同性质的地壳和地幔组分参与了壳幔相互作用?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产生了什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的交代型地幔源区?正常软流圈地幔与这类交代型地幔部分熔融所产生的镁铁质火成岩存在哪些异同点?俯冲带相关变质岩和镁铁质岩浆岩无疑为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对不同俯冲带的热-物质结构的数值和实验模拟也能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制约。
(5)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
召集人:董树文 刘 勉
地球深部探测为认知地壳与岩石圈结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与近地表地质过程的紧密关系、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机理提供了大量证据与数据支撑,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本专题将在我国近年岩石圈深部探测实践基础上聚焦地壳精细结构探测、岩石圈结构阵列探测、主要造山带结构与成像;深部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成藏成灾过程研究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研讨。
(6)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召集人:张培震 付碧宏 李海兵 郑文俊
新构造是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新构造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不仅造成岩石(层)的变形,而且直接表现于地貌形态上。新构造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与地裂、活动断块、近代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表破裂等。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构造变形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及受新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像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由于新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防御、城市安全及国家大工程建设的密切相关,同时也油气藏、地热、温泉或矿泉、地质旅游等资源开发紧密关联,近年来已成为一门十分活跃的新兴分支学科。本专题希望展示新构造领域的研究进展,交流在环境、资源和灾害等方面应用的经验,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推动学科的发展。
(7)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与过程
召集人:郑建平 张宏福 郑天愉 赵子福 郭 峰
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标志着地球上板块构造的兴起,其演化一般认为具有厚薄相间的周期性,其重新活化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大型伸展盆地形成紧密相关,并可能是控制着一些重要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组成和形成演化动力学及其对区域资源背景的制约研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直接的地幔岩或与之来源有关岩石的岩石地球化学和成因矿物学研究可以提供地幔组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地球物理方法可探测现今陆下岩石圈地幔的结构、构造及追踪其变形。因此,结合地球动力学模拟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学结果,开展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研究,可以更好地重建陆下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和对区域资源背景的控制。但迄今为止,固体地球科学对陆下岩石圈地幔的这些认识远未达成一致,多学科交流应是积累知识并促进该方向研究不断深入的有效途径。
(8)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田小波 吴建平 陈 赟
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多期次重要地质事件和构造运动的作用,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对中国大陆现今地质构造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岩石圈结构与构造、物质组成与状态,及相应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非常复杂。本专题欢迎中国大陆和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和报告,包括岩石圈结构、物质组成、壳幔介质各向异性、地壳内部应力场、强震活动机理,以及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数值模拟研究等。同时将重点聚焦青藏高原地区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①青藏高原及周缘岩石圈深部结构探测;② 地壳流与高原侧向生长;③大陆岩石圈俯冲与高原上地幔形变;④高原垮塌与东向挤出的深浅结构响应特征;⑤高原与周缘块体接触关系;⑥东北缘壳幔结构与岩石圈形变模式;⑦ 周边块体对高原隆升与变形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