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陈赟
  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深部结构探测;地壳流与高原侧向生长;大陆岩石圈板块俯冲与高原上地幔形变;高原与周缘块体接触关系等等。

(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  
召集人:曹淑云 张波 王勤 石许华 梁琛岳 张进江 刘俊来 刘永江 章军锋
  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和流变学性质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大陆变形的不均一性与继承性的基础。本专题拟就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交流:①岩石、矿物变形与岩石圈流变学;②流体与熔体活动与大陆流变学;③应变局部化;④典型造山带流变结构与造山过程;⑤地球早期流变特征与克拉通保存机制;⑥岩石圈变形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模拟;⑦岩石、矿物流变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古地磁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动力学、地质年代学、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以及全球变化等方面,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专题包含内容:海洋磁学与生物磁学;岩石磁学与环境磁学;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构造古地磁学与陆内变形,尤其是东亚主要地块古构造位置、古大陆重建与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实验室建设与磁学仪器研发等。

(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光
西太平洋俯冲在东亚大陆边缘及陆内地质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亚大地幔楔和深部巨大的碳-水储库的形成、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陆再造、东北地壳增生、东亚边缘海和含油气盆地,以及大规模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太平洋俯冲作用相关。本专题将聚焦(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①太平洋板块的漂移、俯冲历史重建;②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东亚大陆的起始时间和过程;③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东亚大陆演化的地质和岩浆记录;④西太平洋俯冲作用与地表过程的联系;⑤东亚大地慢楔的形成与壳幔物质循环;⑥东、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异同和对比研究。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强
陆陆碰撞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之一,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土耳其高原,其深部三维精细结构,动力学过程和扩展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些陆陆碰撞带及其周边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也派生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将聚焦于陆陆碰撞过程中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地球动力学热点问题,展示在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热、形变、数值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陆陆碰撞带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相互学习、交叉的学术平台。

(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李亚林 胡修棉 何登发 刘少峰 王平 侯明才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岩石圈(或地壳)变形、深部地幔活动及地表地质作用,同时盆地沉积作用记录古气候、环境和生命演变,是探索地表过程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结合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专题将聚焦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研究进展和新成果,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与交流:①沉积盆地精细的年代-岩石-地层学研究与古地理和古气候;②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②俯冲、碰撞造山背景下的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③中国中西部盆-山演化及其动力学;④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成因关系。

(7)洋-陆格局演变与资源环境响应及大洋科考
召集人:厉子龙 李春峰 吴涛
  洋-陆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响应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如大陆边缘强烈的大洋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洋底地质过程及洋中脊的玄武质岩浆活动,且发育有大规模的多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海底热液矿床,洋陆过渡带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受其影响显著。因此,很有必要对洋-陆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响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与地质对比,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全球地球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和解决国家迫切的与资源战略(矿产、油气)及地质环境勘查需求。另外,大洋科考是人类为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而进行的科学探索,也是国家重要的资源战略平台,依托本专题,大家可以自由交流大洋科考中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收获与工作进展。

(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斌 王强 王涛 杨进辉 黄小龙 王孝磊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统称“花岗岩类”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演化的标志物,且形成于各种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中,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花岗岩成因是地质学中永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其与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的研究进展和争议集中在:花岗质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分离结晶与高分异花岗岩成因、巨量花岗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花岗岩就位构造机制、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及分异和再造、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等。本专题将重点交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研讨存在的问题。

(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胡修棉 陈 凌 杨志明 万博 王强
  特提斯造山带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她由一系列微陆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经历了复杂的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她不仅是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理想地区,建立和完善大陆动力学体系、大陆碰撞成矿体系的天然实验室,而且也是当今全球资源、能源的重要来源地。特提斯造山带东段的青藏高原,更是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大舞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本专题欢迎国内外学者展示其在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研究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内容涉及特提斯演化、阿拉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岩石圈层圈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隆升与成矿作用等多方面。本专题期待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与交流,活跃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研究的学术思想,培养和锻炼新人。

(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 高锐 吕庆田 陈宣华
  造山带复杂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变形,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事件作用的过程,构成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证据链,是揭示地球演化特别是超大陆形成与演化的钥匙。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各个地质时期和各种类型的造山带,以及现今活动的造山带。造山带深部结构探测,深部结构的时间深度,深部过程与动力学系统,造山带生命周期与超大陆的形成演化,造山带流体作用,造山作用与盆山耦合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等等,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与深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山带研究的前沿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展示新成果新进展新认识,共同谋划未来发展。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秦克章 王涛 徐备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具有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在全球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领域中一直被列为研究热点地区。本专题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相关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深部探测和矿床学等方向研究成果,展示从中亚、我国新疆、内蒙古到东北及国外邻区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聚焦于中亚成矿域俯冲增生和复合造山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流体作用与成矿特征,为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学者提供一个观点交流、思想碰撞、共同提高的学术平台。


(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
  召集人:张岳桥 王勤 董树文 李建华
  本专题围绕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和大规模陆缘、陆内构造岩浆成矿重大地质事件,讨论东亚地区燕山运动的起始和发展过程、陆缘和陆内变形及其传播机制、地表响应过程和晚中生代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等,探讨燕山运动与东亚多板块汇聚在全球超大陆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将重点展示科技部深地资源探测专项中有关燕山运动基础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在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岩浆成矿作用、地表沉积-变形记录等方面,交流最新的观测和解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