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召集人:赵   亮   李   娟   张志刚   邓力维
利用多学科手段共同获取原始观测资料,通过正演模拟、反演求解以及实验与理论研究,提高对地球深部物质成分与结构特征的认识,是本世纪地球科学深部研究倡导的天然实验室模式,需要地球物理学、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计算动力学等多学科的协同推进。本专题将针对深部地幔的重要科学问题,组织学术报告,突出认识包括地幔转换带在内的深部地幔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及热异常等问题;同时注重地球物理探测、高温高压实验以及理论模拟等不同方法学的研究,追踪该领域多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认识深部地幔形变,热化学不均匀结构以及对流尺度等问题提供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探讨平台。

(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
召集人:孙道远   张   怀   孙新蕾   吴忠庆
作为硅质地幔与铁质地核的分界面,核幔边界及其附近是地球内部结构最复杂,动力学过程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核幔边界及内外核边界之间热和成分对流驱动并维系着地核发电机的长期运转。认识核幔边界以及地核的结构特征、物质构成和热力学状态,对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动力学演化机制和过程有重要意义。本专题将邀请地震学、矿物物理学、地球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投稿,通过多学科不同数据的观测和分析,高温高压实验或者理论计算以及动力学模拟等对以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进行探讨: D″、LLSVP、ULVZ等下地幔异常体的结构和成因,地核结构和物质组成,核幔物质交换,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的最终归宿,地球发电机模型等。

(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付碧宏   李海兵   郑文俊   王二七   张会平
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由于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的探索与地震变形场、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热流场、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实际观测资料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等实验数据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本专题旨在交流和讨论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地球内部结构;②地核和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④构造物理学;⑤地震地质学;⑥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方法。

(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潘永信   李永祥   聂军胜
近年来,国内的古地磁研究得到迅猛发展,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专题包含内容:海洋磁学与生物磁学;岩石磁学新技术与环境变化;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磁性构造学与陆内变形、东亚主要地块古构造位置、古大陆重建与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等。

(13)地球内部水循环
召集人:杨晓志   毛   竹   张志刚
水在地球内部和地表间的交换,是影响地球的气候、宜居性、化学演化、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等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地表液态的水不同,在地球内部水还能以多种形式赋存在矿物、流体和熔体中。板块俯冲将水从地表带至地球深处,水在地球内部发生迁移,又通过岩浆活动返回地表,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整个过程中,水在不同层圈和不同物相间再分配,会改变岩石、矿物、流体和熔体相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并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产生影响。本专题关注地球内部水的分布、迁移、演化和效应,以地球内部水循环过程为脉络研究水对深部物质组成、状态、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内容涵盖天然矿物岩石的水含量、俯冲板片的脱水/熔融/交代作用、高温高压下水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等效应。

(14)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刘树文   赵太平   彭   澎   张   健   王孝磊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使我们对地球起源和演化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然而,前寒武纪地质领域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地质问题,如最初始地壳的组成,地球在前板块构造阶段的构造机制,板块构造何时启动,早期板块构造的作用方式,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中的作用、差别和联系,早期海洋的发展与生命过程,地球早期表生环境的突变与氧化事件;大陆演化不同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克拉通的形成与区域地质演化, 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拼合、增生和裂解,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它相关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华北、华南、塔里木克拉通以及这些克拉通之间和克拉通内部的前寒武纪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这些进展对于中国乃至于全球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5)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王   涛   陈   斌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安山质岩石(统称“花岗岩类”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演化的标志物,且形成于各种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中,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花岗岩成因是地质学中永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其与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的研究进展和争议集中在:花岗质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分离结晶与高分异花岗岩成因、巨量花岗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花岗岩就位构造机制、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及分异和再造、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等。本专题将重点交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研讨存在的问题。

(16)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
召集人:林   伟   李三忠
造山及其相关的构造作用将地球深部岩石剥露地表,为我们认识地球结构与形成过程提供了一把有效的钥匙。我国是造山带非常发育的国家,成山类型多样,造山过程复杂;既有俯冲型,又有碰撞型造山带;既有增生型,又有陆内造山带。在造山过程中,造山带发生了强烈、复杂的深部过程和浅表响应,伴随着深源地震、挤压褶皱、前陆盆地形成、岩浆活动、超高压岩石折返等构造现象,组成了完整的碰撞造山体系,为研究深俯冲及相关造山过程和机制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专题欢迎针对造山过程及深俯冲作用的研究进展报告,包括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地震学、数值模拟等学科,从而深入探讨造山过程及深俯冲作用的演化历程。

(17)地质流体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孙卫东   倪   培   范宏瑞   夏群科   梁光河   陶士振
地质流体与矿产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自然灾害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本专题主要内容:①热液系统和成矿过程的流体作用;②沉积系统和油气聚集过程的流体作用;③ 岩浆过程的熔/流体及成岩、成矿效应;④ 地质流体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促发及消减作用;⑤ 深源超临界流体作用与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科学;⑥ 深部流体作用与火山、地震及矿山灾害;⑦ 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地质作用;⑧ 表生环境下地质流体对成盐、成矿的制约。

(18)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响应及成矿过程
召集人:毛景文   胡瑞忠   蒋少涌   范宏瑞
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曾出现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并伴随有大规模成矿作用。构造事件与矿产形成与时空分布特点耦合关系的研究和探索,是查明区域成矿规律的重要基础。在大规模成矿期间,金属巨量聚集的时间、空间和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成矿的自然过程和发现矿产富集区,助推发现新的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