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19)东亚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及成矿
召集人:厉子龙   徐义刚   陈立辉   马昌前   杨进辉   韩喜球
中-新生代时期全球广泛发育大规模的岩浆作用与成矿并经历了复杂而多样的地质演化过程。而该时期东亚构造域既有强烈的板块边缘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也有如华南特有的陆内型再造作用,且西太平洋底玄武质岩浆作用也比较显著。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和认识,但争议多、观点也多,有些关键的科学问题未达成共识。因此,很有必要对东亚构造域中新生代形成的岩浆作用与地质演化及其成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与地质对比,以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球地球动力学理论并解决国家迫切的矿产战略需求。欢迎广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此专题并踊跃投稿。

(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召集人:肖文交   侯增谦   李   才   许继峰
特提斯构造域东起澳大利亚东北部,经东南亚、印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进入地中海直达欧洲西部,长达15000 km,宽约5000 km,是全球大陆构造地质现象最全面,地球科学研究内涵最集中、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域。通过对特提斯构造域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查明我国紧缺战略矿产在域内国家的富集、分布规律,理清油气形成机制与储存特征,可服务于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国科学家走向全球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切入点与窗口。本专题的目的是瞄准特提斯造山带,对相关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成藏效应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主题包括:① 特提斯造山带的特提斯组成、拼贴-碰撞时限及演化;② 特提斯造山带的基底组成、时代和性质;③ 特提斯造山带的古生物地理区系和岩相古地理;④ 特提斯造山带深部结构以及有关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背景和机制。

(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
召集人:董云鹏   吴元保   宋述光   刘晓春
在东亚大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中亚造山带、中央造山系以及特提斯造山带。中央造山系东起苏鲁-大别山,经秦岭造山带,西接昆仑和祁连山,是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最主要的拼合带,经历了中国南北陆块群长期、复杂的多块体拼合过程,既是国际地球科学最前沿领域之一,也是解决国家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不仅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造山系和成矿域,而且控制着造山系南北两侧成盆和成藏。本专题将基于近年来关于苏鲁-大别、秦岭、祁连、昆仑及其邻区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研讨中国大陆南、北陆块群之间长期、复杂作用过程中的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等丰富地质记录,深入探讨多陆块之间增生、俯冲、碰撞造山机制与过程,乃至东亚大陆的形成演化。

(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
召集人:徐   备   王   涛
在中亚大陆地壳增生和改造过程中,伴随着多期次、多类型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多样性的成矿过程,形成了铜、金、铀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多类型成矿系统,造就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深入研究大陆增生期的岩浆活动、壳幔作用、流体活动、成矿元素富集机理,各种类型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特别是研究构造体制转换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离散-汇聚-转换边界的相互作用,以及岩浆体系向成矿体系的转换,孕育着成矿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创建大陆增生成矿理论的首选区域。本专题邀请有关研究增生型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交流。

(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周永章   陆建军   李晓峰   赵元艺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华南大陆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巨型构造结合带,同时也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成矿带,产出长坑银金、大宝山铜多金属、大绛坪硫铁、凡口铅锌等超大型-大型矿床。本专题鼓励从从区域地质、造山带演化、成矿地质视角,讨论华南,尤其是钦杭结合带长期地质演化机制和巨型成矿系统演化规律,邀请参与相关研究的单位和专家及其他感兴趣的学者来会交流。

(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
召集人:李三忠   郝天珧   丘学林
洋-陆过渡带(OCTZ)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之间的特殊构造地带。狭义的OCTZ指被动陆缘的陆壳明显减薄到洋壳出现的深水区,称为洋陆转换带;而广义的OCTZ则包括活动大陆边缘,至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所能波及的陆内区域,但其核心研究区域依然聚焦于俯冲带和大陆边缘。本专题将围绕现今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和古老造山带中的OCTZ,探讨其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动力过程与机制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等。

(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何宏林   梁春涛   付碧宏   裴顺平
南北地震带又称为南北构造带,其中南段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过渡带,地表地质活动、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动力过程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昆仑山8.1级特大地震拉开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新的强震活动序幕,相继发生了包括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7.2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强震,及2014年鲁甸6.5级、景谷6.6级和康定6.3级地震等一系列中强震,以及构造带南缘的腾冲火山作用,突显出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构造活动增强及活动的复杂性。本专题主要包括:① 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② 地震序列活动、破裂过程、同震响应、震后效应、应力触发及强地面运动等研究新结果与新认识;③ 腾冲火山作用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证据;④ 南北地震带深层相互作用及动力学机制。

(26)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未来矿产资源勘查的总体趋势是向深部和“难进入”地区发展,对勘查技术的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航空移动平台及搭载的地球物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题围绕深部资源勘探技术、航空移动平台勘探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矿集区3D结构探测和深部找矿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技术研讨和交流。专题将组织正在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和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03的有关课题报告年度进展,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2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魏春景   刘晓春   吴春明   刘景   吴元宝
变质作用反映地壳内部热动力体制变化,受到地壳与地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控制,与地壳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变质作用过程可以很好地记录造山带构造演化、壳-幔相互作用的程度、时间和机理,因此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变质作用研究包括野外及岩相学观察,高温高压实验及热力学平衡模拟等方法。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及研究领域有:①地球早期热状态与构造体制;②高压-超高压变质演化;③麻粒岩相及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联系;④变质流体与元素迁移规律;⑤变质岩温度与压力条件与PTt轨迹的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⑥变质岩定年方法与研究进展;⑦变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

(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汤   吉   胡祥云
电磁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工程、环境和减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电磁法仪器设备研发取得明显进展,在油气和非常规能源、金属矿/非金属矿、地下水和地热、隧道工程地质、地震孕震环境、海域、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深部结构等探测领域获得许多新成果和新认识。多种电磁法以及电磁法和地质、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等综合应用解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航空电磁和卫星电磁方法正在快速发展。电磁法数据处理新方法、多维反演技术等研究和应用成果和成绩显著。本专题欢迎上述电磁地球物理学各领域其它相关领域研究应用新成果的论文,特别欢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成果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