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
召集人:徐锡伟 丁志峰 刘保金 徐浩德
地震是地壳活动断层突发性错动的结果,是地壳中地震构造在区域应力-应变环境条件下应变积累到突发性释放的过程,与活动断层的几何结构、深浅部构造关系和深部背景密切相关。本专题着重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深部与浅部构造结合、静态的地壳结构与动态观测相结合,讨论活动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模型、地震破裂的分段特征、三维地震构造模型,以及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同时欢迎科研人员展示活动断层填图、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深浅部探测成果等,深部对地震孕育机理的认识。
(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张培震 高 锐 王椿镛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外扩展在其周边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系,这些山系构造变形强烈、地貌起伏巨大,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部位和最新组成部分,不仅控制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青藏高原周边这些山系活动的构造图像是什么?这些山脉是何时开始形成的?什么样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其变形过程控制着这些山系的形成与演化?什么样的深部动力学作用驱动着青藏高原周边的构造变形与运动?本专题欢迎构造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大地形变测量、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上述科学问题。
(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赵俊猛 陈永顺 裴顺平 张进江 刘俊来
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造就了青藏高原,其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也派生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将聚焦于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地球动力学热点问题,展示在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热、形变、数值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青藏高原壳幔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交叉的学术争鸣平台。
(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
召集人:陈汉林 贾 东 郭召杰
印藏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不仅形成了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还激活了远离碰撞边界1500km范围的大陆内部变形,强烈重塑了中国大陆内部构造格局,形成了一系列环绕青藏高原的陆内造山带和盆地群--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The Circum - Tibetan Plateau Basin and Range System)。该体系独特的构造特征和复杂的变形过程及其内部演化的差异性,成为探索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控制了该区域沉积作用、气候变化和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4)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 静 张培震 王二七 张会平
青藏高原周缘是构造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同时气候的影响也最为强烈,因此是研究高原新构造和现代变形以及构造地貌过程的理想地区,国内外学者在环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开展了不同方法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本专题欢迎学者们展示在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内容涉及如活动断裂与褶皱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中的新观测手段、新数据与新方法;历史与史前强地震发生规律与活动构造的关系;量化构造与气候在高原地貌过程中的角色,高原形成中的沉积作用和新构造作用,地表过程、活动构造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的联系等多方面,成为多种学科交叉讨论的集结地。
(35)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过程
召集人:张 波 王伟涛 曹淑云 蔡福龙 张 进 苏 哲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与随之发生的后碰撞过程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及邻区板内变形是新生代最为壮观的构造事件。近年来,通过微观与宏观、定量与定性、几何学与运动学、浅部地壳结构与深部流变、地球物理与地表地貌的多方位观测,对青藏高原及邻区陆壳结构与构造、变形行为与驱动机制为主导的陆-陆碰撞区大陆动力学认识取得了若干进展。欢迎同行从重塑印度-欧亚碰撞前与碰撞后的地体拼合、陆内变形方式、块体运动与大型走滑构造响应机制、下地壳流变与中上地壳构造/地貌响应过程等相关研究领域相聚于此专题开展讨论。
(3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颜茂都 郑德文
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长期以来是构造和气候之间的假定联系中心。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碰撞高原隆升发育过程中,构造和气候发生相互作用,山地剥蚀隆升、沉积物沉积在山前/间盆地中、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发生调整等。因此,多元的构造和沉积记录,包括盆地沉积物序列和山地剥蚀序列等,为认识区域构造演化、风化剥蚀、气候变化和地表变形等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本专题欢迎所有有关高原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风化剥蚀和古气候变化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
召集人:郭正堂 陈发虎 高 星 刘晓东 吕厚远
气候变化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给科学和社会提出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等。研究气候系统历史对应对上述挑战具有关键作用,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在东亚气候系统历史及与全球变化的关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以此为基础的未来研究则面临着从“原料输出”为主逐步向“深加工”为主的转型。这就需要科学工作者将研究的视野从区域扩大到全球,进而走向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本专题拟召集我国新生代地质、古气候、古环境、古人类和环境考古等领域的学者,围绕地球固体圈层和流体圈层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与机制、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变化对过去海陆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起源演化与环境的关系、全新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影响等开展研讨,并未未来学科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万永革 周仕勇 蒋长胜 张 勇
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角度,开展强震孕育环境、破裂与传播机制、应力传递与断层相互作用、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深化强震机理科学认识并服务地震减灾和公共安全的重要途径。本专题征集如下研究成果:① 强震破裂与传播机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重要科学认识和典型震例;② 地震孕育环境分析,包括地壳应力场、应力传递和强震引发的地震活动变化、地壳内部结构与地震发生的关系;③ 地面观测物理量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地震预测探索的新理论、新方法;④ 天然地震和大型工程诱发地震活动分析,统计地震学与地震统计物理、地震预测建模的研究成果和新认识,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