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郭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地幔是地球内部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储库,是浅表资源和能源的起源场所。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幔柱/热点活动导致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变化,造就上地幔的高度化学不均一性。通过对不同构造背景产出的天然样品(包括直接的地幔岩和间接的镁铁-超镁铁质火成岩)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是揭示地幔组成结构及相关岩浆-构造活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地幔及其来源岩石的属性、起源、成因以及与壳-幔动力学过程的联系,仍缺乏系统认识。为加强学科间交叉创新,本专题邀请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等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地震波传播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论基础,地震成像是探视地球内部结构和相关信息的重要方法。本专题重点研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成果。征稿范围包括:①地震波传播理论、正演新方法及成像新技术;②地震波传播理论在油气、矿产等资源,表层结构勘探,环境地质调查等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③地震波衰减、各向异性等介质属性准确描述的进展;④地震波场模拟和反演成像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以及数字化计算结果显示、软件及硬件;⑤上述各种有关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事例研究、应用及其成果。
(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李元 刘曦 倪怀玮 巫翔 杨晓志 张宝华 张莉 张志刚
高压实验在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专题将就高温高压下矿物与岩石的结构、相变、物性(热容、密度、弹性、声学、流变、电导率等)、矿物与熔/流体相互作用(相平衡、部分熔融、元素分配和分异、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讨论相关成果在固体地球科学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广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努力推进人类对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状态、运动和演化规律的认识。
(42)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
召集人:蔡晋安 沈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彭丰林
近年来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地球物理研究发展的趋势。为推进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地震、电磁、重力、海洋、勘探、仪器研发、空间、网络环境、数据通讯等的应用,本专题主要开展下面几方面的研讨:①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发展动态;②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③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④大数据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⑤网络和信息传输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⑥地球物理数据文献出版,等。
(43)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夏少红 徐亚 童思友 王大伟 宋海斌 高金耀
海洋地球物理在海底壳幔结构特征、洋底动力机制、海洋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近年来,海洋地球物理发展迅速,研究区域逐渐从中国海走向深渊大洋,勘探技术逐渐从二维扩展为三维及立体勘探,观测手段逐渐从短周期走向长周期,处理方法从走时成像向波形模拟过渡。本专题拟交流: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海洋物探与大洋钻探联合研究;地球深部结构成像及其动力学研究;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活动与成矿;地震海洋学。欢迎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领域专家、研究生投稿并与会交流。
(44)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吉
“地球电磁学”已经发展为具有近30种分支技术和方法的重要地球物理学科,称其为“电磁地球物理学”已成发展趋势。在理论研究、仪器研制、数据处理、2D/3D正反演以及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应用成就。天然源和人工源两类电磁方法的发展争相斗艳,地面电磁观测方法,海底探测、空间探测等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探测精度和应用效果的明显提高,在新老油气田勘探、非常规能源勘探、矿集区和深部找矿、地下水和地热探查、环境监测、工程勘查、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许多重要地块或构造区的深部结构探测,以及地震等灾害的预测监测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认识不断涌现。本专题欢迎电磁地球物理学各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应用新成果的论文,特别欢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成果的论文。
(45)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洋 邓志文
地球物理是油气田和煤田勘探的重要技术,提高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和成像精度以及获得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参数和储层参数,是近年来油气田和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专题征稿范围包括: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井筒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油气田和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46)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进 钱荣毅 曾昭发 硕良勋 邓居智 雷晓东 常锁亮
针对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新软件、新成果新进展及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应用效果等内容,本专题围绕以下几方面的环境应用领域开展学术交流:①大气环境(大气污染、PM2.5监测等);②土壤环境(土壤污染及土地安全等);③地下水资源环境(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大坝渗漏等);④矿山环境(矿山开发、尾矿检测评价等);⑤固体废弃物环境(生活垃圾、电子垃圾及核废料堆放选址等);⑥地下空间环境 (地下管线、地铁、地下工程开发利用等);⑦地质灾害环境(滑坡、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⑧道路交通环境(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病害);⑨古文化环境(考古、文物保护等);⑩其它环境(环境保护、环境评价等)。
(47)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田钢 张海江 徐义贤 何展翔
近地表是地球介质最复杂,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部分,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因此它成为地球物理学家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近地表地球物理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测和研究近地表地球介质的物理属性,研究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科学方法、相关技术及观测数据,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方向。本专题强调可应用于浅地表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包括正演模拟技术、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仪器装备研发、反演与成像技术以及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资源勘查、环境、工程、防灾减灾等应用实例。
(48)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熊彬 底青云 李貅 徐佩芬 李坚 张建清
本专题将围绕“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拟就: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工程地球物理;②大型工程与城市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③人工智能+工程地球物理及大数据;④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⑤瞬变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溶洞探测等领域的应用;⑥航空电磁法等在铁路建设前期勘查领域的应用;⑦新型智能工程地球物理仪器。等七个方面组织论文,欢迎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校研究生投稿、到会交流。
(49)固体矿产测井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彭伟斌 邹长春 赵杰 谭成仟 潘和平
本专题旨在促进固体矿产地球物理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探索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对策,谋求、推动行业创新与学科技术发展。专题内容包括(不局限于):①固体矿产及其伴生矿产如煤炭与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金属矿、非金属矿(卤化物、石墨等)和放射性矿测井、井中物探的进展与应用;②水文及地热资源勘查测井与井中物探的进展与应用;③石油及天然气测井与井中物探的进展与应用;④其他领域测井与井中物探的进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