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孙进忠
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包括信息学在地震、减灾、物探和煤矿开采中应用的最新成果。① 国内外地球物理信息学研究进展;②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③ 大数据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④ 云计算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应用;⑤ GIS技术应用;⑥ 可视化技术及应用;⑦ 地球物理仪器研发及应用;⑧MEMS及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地球物理是油气田和煤田勘探的重要技术,提高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和成像精度以及获得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参数和储层参数,是近年来油气田和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专题征稿范围包括: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井筒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油气田和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41)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田   舍   李学军   谢向文
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新软件、新成果新进展、及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应用效果。环境地球物理主要应用领域包括:① 水资源环境(水体污染、海水入侵、大坝渗漏等);② 油气环境(加油站污染);③ 固体废弃物环境(垃圾填埋场等);④ 地下工程环境 (地下管线、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⑤ 地质灾害环境(滑坡、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⑥ 辐射环境(核废物污染、核废料堆放选址);⑦ 道路交通环境(公路、铁路、桥梁、隧道);⑧ 其它环境(环境评价、环境保护、古文化环境等)。

(42)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徐义贤   田   钢   殷长春   张海江   张双喜
近地表是地球介质最复杂,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它成为地球物理学家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近地表地球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测和研究近地表地球介质的物理性质,研究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科学方法、相关技术及观测数据,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中发展迅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方向。本专题强调可应用于浅地表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包括仪器设备研发、数据采集技术、模拟与反演方法、以及新的应用实例。

(43)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本专题将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拟就: ①城市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技术进展;②大型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③新能源开发建设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④其它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等四个方面组织论文,开展学术、技术交流。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汇聚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铁路、水电和城建等产业部门的大量专家学者,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题内容将充分展示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界的最新学术、技术成果,对谋求学科发展,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44)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吴晓平   王谦身   李   辉
重力场能有效反映地球系统结构和变化,因此观测地球重力场并开展地学应用研究,对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动力学过程、资源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专题内容包括:重力仪研制;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方法和模型;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地壳构造、矿产资源的重力勘探;行星重力场及其圈层结构和动力学。

(45)不同尺度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和展望
召集人:梁春涛   余   刚   张   伟   房立华
近年来,微地震监测在不同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按尺度从小到大分别包括:油气田压裂监测、矿山监测、水库地震监测及断裂带活动性监测。无论是哪种环境产生的微地震,它们都是由于岩石破裂伴随着应变能的突然释放而产生的。本专题将探讨和交流不同领域微地震技术的方法、应用和进展,以推动这四大应用领域微地震监测的相互借鉴和学习:①回顾微地震研究在油气田压裂监测、矿山监测、断裂带活动性监测和水库地震监测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②交流各应用领域微地震技术的新方法;③展望微地震监测在这四大领域的应用前景;④讨论和微地震相关的其它技术和进展。欢迎微地震监测相关的研究投稿本专题。

(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周   红   符力耘
地震波传播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论基础,地震成像是探视地球内部结构和相关信息的重要方法。本专题重点研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成果,包括:① 地震波传播理论、正演新方法及成像新技术;② 地震波传播理论在油气、矿产等资源,表层结构勘探,环境地质调查等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③ 地震波衰减、各向异性等介质属性准确描述的进展;④ 地震波场模拟和反演成像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以及数字化计算结果显示、软件及硬件;⑤ 上述各种有关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事例研究、应用及其成果。

(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艾印双   吴庆举
天然地震记录和背景噪声资料的壳幔各向异性观测与解释,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各向异性成像,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性,本性各向异性与等效各向异性,壳幔剪切波分裂观测,各向异性分析技术及适用性讨论,双相介质与多波多分量中的各向异性,可控源地震观测及井间观测中的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在化石资源勘探、岩石实验、地震预测、深部构造和深部动力模式等研究中的应用。

(48)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郝天珧   宋海斌   丘学林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沉积、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海相残留盆地;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地震海洋学;海底热液活动与成矿;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