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2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万永革 唐啓家 蒋长胜 张勇
      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角度,开展强震孕育环境、破裂与传播机制、应力传递与断层相互作用、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深化强震机理科学认识并服务地震减灾和公共安全的重要途径。本专题征集如下研究成果:①强震破裂与传播机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重要科学认识和典型震例;②地震孕育环境分析,包括地壳应力场、应力传递和强震引发的地震活动变化、地壳内部结构与地震发生的关系;③地面观测物理量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地震预测探索的新理论、新方法;④天然地震和大型工程诱发地震活动分析,统计地震学与地震统计物理、地震预测建模的研究成果和新认识,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2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治坤 王华 李传友 任俊杰 饶刚
      与强震相关的强震机理、地貌演化是理解断裂活动与强震及构造与地貌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研究应变如何累积与释放、地貌如何演化需要多时间尺度下地表与地下的多空间尺度研究的交叉。高精度与定量化是现今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发展趋势。现今测量、测年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丰盛的研究手段与数据。本专题着重强调高精度测量技术如激光雷达测量技术(LiDAR),摄像测量学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立体像对,InSAR)以及地下浅部物探的探测技术包括浅层地震、探地雷达与第四纪测年技术如放射线碳14,光释光,宇宙成因核素等的结合。讨论多时间尺度的断裂活动、古地震历史以及应变累积与释放过程与强震关系等,欢迎科研人员展示其新方法、新数据与新认识,共同探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相关科学问题。

(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会平 范宣梅 孙萍 王国灿 吴中海
      中国大陆的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机理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环境问题历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的核心和焦点。晚新生代以来在快速向北低角度俯冲的印度板块和向西高角度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的夹持之下,中国大陆陆内造山和板内变形作用强烈,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构造地貌形态和新构造变形样式,陆内强震活动和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一系列造山带,这些造山带现今呈现出的极为活跃的构造活动状态,不仅控制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这重要影响,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受内外动力地质灾害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本专题将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主要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等,聚焦于中国大陆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展示通过构造、沉积、热年代学、地貌和遥感技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的最新成果。

(31)地壳应力与地震
召集人:谢富仁 马寅生 岳中琦 杨树新 李宏
      地球表面变形和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壳应力作用密切相关。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是导致断裂、褶皱乃至发生地震的最直接动因。研究地壳应力状态及其作用规律是了解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和探索地震地质灾害机理的重要科学命题。我国是最早将地应力观测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的国家,我国与前苏联、德国、美国、中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实施的重大地学科技计划中,地应力观测与研究均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地球科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热点。本专题主要包括:岩石圈应力特征、地球应力模型、大地震的孕育过程、断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分析、形变观测与岩石力学实验等,讨论地壳应力与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
召集人:任金卫 张培震 张晓东 熊熊 江在森 周仕勇
      2014年底,为稳步推进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科技进步,中国地震局决定成立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实验场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聚集系统内外科技力量,以全新的模式开始运行,在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建立集地震监测、科研、预报实践为一体的开放地震科学研究实验平台。中国地震局组织系统内外60余位专家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编制了《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科学设计》,并于2017年初发布,作为实验场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战略行动计划。本专题诚邀国内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在川滇地区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投稿,围绕地震科学问题开展研讨,同时欢迎对实验场地震科学研究有启发和促进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宏峰 马胜利 章文波 岳汉
      地震带来的灾害为人熟知,对地震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和减灾的工作则为社会迫切需求。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近些年灾害性地震频发,因此相应的防震减灾工作刻不容缓。相关工作需要人们对地震过程和发震机理有深入的了解。近些年来,针对断层力学和震源物理的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本专题在此召集针对地震发生机理、孕育过程、破裂传播和终止、震后恢复等过程的相关研究,利用地震波观测、野外地质观测、大地测量、岩石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等不同手段,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介质属性随时间变化、应力状态、破裂过程、野外断层观测、断层结构、非均匀性对地震破裂和地表震动的影响、流体作用、伴随地震发生的慢速滑移及非火山型震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