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49)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装备
召集人:黄大年   底青云
深部探测关键技术系列装备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支持下,汇集我国高层次技术优势力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台超万道无缆地震勘探系统、我国首台“超大功率陆地电磁勘探系统”、我国首台“智能化无人机航空地磁场探测系统”、我国首部(亚洲第一)“万米超深陆地科学钻探装备”、我国首个“海量深探数据处理、解释、建模一体化”大型软件系统、我国首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地学仪器装备野外试验示范基地”等,取得重大进展。为地球深部探测、复杂地表条件和深部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展示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装备的国际化水平,稳健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我国重型装备在深部探测和深部找矿中的技术水平。

(50)地壳应力与地震
召集人:谢富仁   岳中琦
本专题拟对地应力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应力应变观测及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深部应力环境、工程地应力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51)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曹俊兴
油藏静态描述、油藏动态监测和油藏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包括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油藏表征、油藏监测、裂缝性储层描述技术,叠前地震反演、多波多分量、时移地震技术,测井油藏描述、井筒地震、地震岩石物理技术,以及为油气藏开发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动态监测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技术。非常规油气藏的源岩特性、脆性、各向异性和地应力的预测以及压裂过程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

(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常   旭   张海江
微地震是一种岩石破裂时的声发射现象,可以由火山喷发、矿山开采、地下水开采、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等自然的和人为的活动产生。利用微地震信息可以监测地下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为不同行业提供有用的地下介质信息。本专题主要研讨微地震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问题。接收稿件的研究内容包括:微地震发生机制、微地震响应特征、微地震正反演方法、微地震信号处理、微地震监测和应用实例、微地震监测仪器研发、与微地震相关联的交叉学科问题。

(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耿建华   曹   宏   印兴耀   郭光军
致密储层中丰富的微米至纳米级孔隙是近十几年来油气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成为油气储集和流动的重要空间,突破了人们对可动用油气储层物性下限的认识,并由此带动了诸如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一大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广泛发育的直径低至几个纳米的孔隙带来了特殊的微孔隙物理问题,发生于微孔隙及界面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本专题欢迎岩石物理、微观结构、界面物理、物探和测井解释及压裂改造方面的人员围绕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问题开展研讨。

(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李红谊   郑   勇   姚华建   王宝善
基于地震和背景噪声的面波成像已成为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密集台阵地区,通过联合地震面波和背景噪声数据可以提取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频散曲线,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特征;此外,背景噪声互相关尾波及地震尾波干涉方法现已被广泛用于监测地下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专题欢迎与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投稿,也欢迎其它与背景噪声相关的研究投稿,如背景噪声与其他方法的联合反演、利用背景噪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从背景噪声提取体波信号、噪声源定位等相关研究。

(55)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薛国强   杜文凤   程建远
煤炭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矿安全生产及采空区灾害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地球物理在这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题涉及如下相关技术: ① 煤田地质预测与勘查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② 矿山地球物理探测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③ 煤矿火灾、水害、动力灾害精细探测技术;④ 煤层气、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⑤ 矿山资源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典型实例;⑥ 地质与地球物理新装备研发;⑦ 其它相关技术。

(5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汪汉胜   屈春燕
InSAR、GPS、LiDAR、卫星重力、卫星热红外等相关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 图像、构造活动、地震地质灾害、冰川活动、城市沉降、物质流变、地表温度场变化特征等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应用,以及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模型的最近进展;以地壳形变场、重立场、构造活动图像、温度场等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开展的地壳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5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江利明   童小华   王泽民   李志伟
全球变化导致冰川、冻土和冰盖的消融以及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也引起陆地水储量的变化,空间大地测量在定量监测全球变化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空间大地测量与遥感、地面观测等相结合,包括卫星重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雷达/激光测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冰川与水文等地面观测,将揭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关物质平衡,为全球变化研究和未来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重要的约束。本专题利用空间大地测量、遥感和地面观测与模型等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冰川与冻土、极地冰盖、陆地水储量和海平面变化等全球变化响应与机理,及其相关的固体地球动力学过程,如水文耦合负荷动力学、冰川均衡调整、构造运动。

(58)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
召集人:冯学尚   史建魁   汪毓明   王   赤
众所周知,太阳在持续不断地向地球空间传输能量。这些能量经行星际空间传播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而引起一系列扰动变化,会产生诸如磁暴、亚暴、电离层暴和热层暴等,最后在大气和电离层中耗散,往往会形成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建成了沿东经120°经线和北纬30°纬线附近一系列监测台站。这些台站的观测数据与卫星数据相结合,在空间天气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专题旨在以子午工程观测为基础的空间天气科学问题研讨,也包括卫星探测以及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方面有关空间天气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的科学问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