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62)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李 宁 何兵寿 薛国强 王万银 范伟粹 
  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迅速,勘测设备更新日新月异,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地质工程到资源勘探,从固体矿产到流体资源,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领域十分广泛,且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涉及能源、资源、环境、海洋,灾害、工程、信息、军事以及其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边缘学科。参会的论文内容重点强调创新性,可涉及应用地球物理学科(以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及测井等为主)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交叉学科渗透及前沿研究。主要范围将围绕以下重点:①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②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现状及展望;③新技术性方法创新性的应用与综述;④地球物理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应用。

(6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李辉 吴晓平 王谦身
  重力场能有效反映地球系统结构和变化,因此观测地球重力场并开展地学应用研究,对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动力学过程、资源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专题内容包括:重力仪研制;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方法和模型;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地壳构造、矿产资源的重力勘探;行星重力场及其圈层结构和动力学。

(64)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波 何建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正日益相关。太阳是空间天气的源头,它经由各类的太阳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把太阳中产生的能量向地球空间传输,如持续吹拂着的太阳风、剧烈爆发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等。这些能量经行星际空间传播后能够到达地球附近,并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而引起一系列的扰动变化,从而造成空间天气的变化,剧烈的扰动往往还会形成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本专题旨在利用观测、模拟和理论解析等方法,对太阳活动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等各个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从而帮助进一步地理解它们的空间天气效应。

(65)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崔峻 魏勇 倪彬彬 宗秋刚 万卫星
  随着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立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地球与行星物理》期刊的发行,我国行星物理学研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专题围绕行星、卫星、彗星等太阳系天体,涵盖的内容包括:①行星大气与空间环境研究,包括行星大气层、电离层、磁层等;②行星内部结构研究,包括行星内部构造、重力场、磁场、发电机理论等;③比较行星物理学研究,包括行星与地球之间、不同行星之间的对比;④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括行星物理学与行星地质学、行星化学等方向的交叉,以及对行星整体演化历史的探索;⑤与行星物理学有关的其他研究,如探测计划方案、仪器设计、探测器轨道设计等。

(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秦礼萍 胡森 刘建忠 肖龙
  空间科学和行星科学是国家中长远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计划的顺利开展,我国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均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促进创新,本专题拟讨论的主题包括如下:①探月工程进展及月球科学研究成果;②深空探测工作进展及行星科学研究成果;③天体化学理论和实验分析进展;④陨石学研究进展。

(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涛
  揭示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是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由于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与行星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的探索与多方面的实际观测资料以及岩石矿物物理性质计算与实验数据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本专题旨在交流和讨论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②岩石圈动力学、核幔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与矿物物理学;④构造物理学;⑤地震地质学;⑥地球与行星动力学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方法。


(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周猛 杜爱民 陆全明
  地球磁层是太阳风和地球内禀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阳风将物质和能量输运入地球磁层,引起磁层内部的多种爆发事件,例如地磁暴、磁层亚暴和电离层暴等。爆发事件会影响航天、通讯和人类日常生活。爆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磁层各区域发生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使磁能被释放及转移,使得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之间相互耦合。研究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可以理解太阳风磁层之间和磁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过程,为有效避免和降低爆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专题旨在探讨磁层中的各种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包括磁场重联,波粒相互作用,太阳风磁层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等物理过程,促进我国空间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69)矿物-流体界面的实验与计算研究
召集人:何宏平 刘显东 陈天虎 周根陶 朱建喜
  矿物-流体界面反应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反应参与众多重要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包括矿物结晶生长、风化、元素及污染物的迁移、生烃等。当前学界的热点已不仅限于认识界面过程,而更加关注如何准确预测其热力学和动力学。近年来实验手段的发展已使得对界面反应的直接观察成为可能,如定量表征表面与溶液间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模拟手段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矿物-流体界面的原子层次信息,包括微观结构及反应机理。实验与计算的结合,能够加深人们对界面过程的认识、提高理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本专题的目的是召集围绕矿物-流体界面的实验及计算的研究进展,尤其欢迎实验-计算结合开展的研究。

(70) 岩矿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韦刚健 杨岳衡 袁洪林 胡兆初
  实验技术改进和分析方法创新是推动科学研究进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任何分析技术和方法创新都让人兴奋和激动。目前,我国许多单位的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和先进仪器引进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各种岩矿测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如同位素定年方法、非传统和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标样研制、关键仪器部件研发以及相关地质应用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现象。对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问题进行交流,可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我国岩矿测试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地质应用。

(71)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
召集人:翟明国 周永章 成秋明 肖克炎 毛先成
  大数据时代给地质学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本专题在前两次年会成功交流的基础上,集中交流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的究成果,推动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形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地质大数据的知识发现,大数据建模与挖掘,地质过程自动检测、预测和预警,高维数据可视化,高性能计算和关键技术,大数据挖掘建模平台,深时(DDE)、深地、深空、深海数字地球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72)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已经在地球科学联合会议上设立了5次地球生物学专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球生物学主要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探索生命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包括一些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质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深地生物圈及其地质作用、地球关键带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古气候古环境古海洋重建的地球生物学方法等主题内容。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涉及地质时期生物圈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地球其他圈层对生物圈的影响,重要微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关键微生物类群的代谢功能和途径。

(73)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星 朱茂炎 陈中强
  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在早期生命演化和环境背景、显生宙大灭绝及复苏和辐射演化等重大生物事件、中新生代陆相生物系统的演化以及重要地层界限的划分等方向取得的成果推动了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热点研究地区,甚至引领着某些方向的研究。本专题希望推动不同研究方向学者之间的交流,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料,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继续引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