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59)行星科学进展
召集人:林杨挺   邹永廖   魏   勇   肖   龙   刘建忠   秦礼萍   缪秉魁
行星科学不仅回答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并且是认识地球起源、早期历史、以及深部物质的窗口。月球和火星等深空探测工程,既是行星科学发展的机遇,其科学研究更是该学科的使命。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于嫦娥工程和月球陨石研究,讨论月球成因、岩浆洋结晶、月海盆地形成和玄武岩浆充填等重大事件,以及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和启示;火星岩浆活动和去气、大气圈演化和古环境、以及粒子逃逸等如何协同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在陨石中的记录,小行星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行星际空间环境与太空风化作用,小行星、月球、火星等天体的表面物性;小行星的撞击,包括撞击坑、高压矿物、生物灭绝;深空探测的有效载荷与返回样品的实验分析技术。

(60)岩矿测试新技术及其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袁洪林   张兆峰   李秋立   胡兆初
实验技术改进和分析方法创新是推动科学研究进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任何分析技术和方法创新都让人兴奋和激动。近年来,我国许多单位的实验室建设和先进仪器引进都进入全新的阶段,各种岩矿测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同位素定年方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馏相关理论以及仪器零部件研制和地质应用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对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中的进展和问题进行交流,可以促进我国岩矿测试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61)实验岩石学与实验地球化学
召集人:熊小林   李和平   许文良   刘   曦   章军锋   倪怀玮   杨晓志
实验岩石学和实验地球化学在地球深部物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专题将针对高温高压下矿物与岩石的结构与相变、物理性质(密度、弹性、电导率、流变性质)、矿物一熔体一流体体系的相平衡、元素分配和分异、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科学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推进对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状态、存在形式、化学演化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召集人:陈   文   王   非   邱楠生   郑德文   沈传波
同位素热年代学是一门集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位素年代学除为地质事件标定时间外,它所涉及的元素或同位素的扩散特性使其成为解析地质热历史、洞悉地壳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定量手段。通过热年代学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岩体或矿体形成、盆地埋藏的温度及深度,而且可以定量地解析其所经历的由深至浅的构造作用与历史,因而可以用来对研究对象开展时间、温度、空间位置变化等综合研究。热年代学这些独特的特性,使其在造山带造山历史研究(包括早期造山过程和造山带后期隆升冷却-剥露历史研究),沉积盆地热演化历史研究,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抬升揭顶过程研究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本专题拟在造山带热年代学、盆地热年代学、成矿作用热年代学及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和技术进展等方面开展研讨交流,促进我国同位素热年代学的研究水平。

(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
召集人:杨宏峰   陈晓非   马胜利   章文波
地震带来的灾害为人熟知,对地震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和减灾的工作则为社会迫切需求。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近些年灾害性地震频发,因此相应的防震减灾工作刻不容缓。相关工作需要人们对地震过程和发震机理有深入的了解。近些年来,针对震源物理的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本专题在此召集针对地震发生机理、孕育过程、破裂传播和终止、震后恢复等过程的相关研究,利用地震波观测、野外地质观测、大地测量、岩石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等不同手段,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介质属性随时间变化、应力状态、破裂过程、野外断层观测、断层结构、非均匀性对地震破裂和地表震动的影响、流体作用、伴随地震发生的慢速滑移等等。

(64)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肖立志   孟小红   胡祥云   董良国   李振春
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迅速, 勘测设备更新日新月异,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从地上到太空,从地质工程到资源勘探,从固体矿藏勘探到流体资源勘探,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 领域十分广泛, 且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涉及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工程、信息、军事以及其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边缘学科。参会的论文内容重点强调创新性,可涉及应用地球物理学科(以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及测井等为主)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新技术, 新仪器, 交叉学科渗透及前沿研究。主要范围将围绕以下重点: ① 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沿研究, 最新的研究成果;② 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现状及展望;③ 新技术性方法创新性的应用与综述;④ 地球物理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应用。

(65)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地球生物学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猛发展的交叉学科,涉及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联合。2014年,我们在第一届地球科学联合会议上组织了唯一的一个涉及生物过程的专题,这种探讨了地球生物学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地球生物学主要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特别重视地质微生物的研究。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生命是如何起源与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是如何响应与反馈地球环境变化的,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多样性如何变化,微生物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微生物地理分布如何,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与深部生物圈是怎么样的等等。

(66)关键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背景
召集人:徐   星   朱茂炎   谢树成
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包括主要生物类群的起源、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灭绝后的复苏过程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一般都和环境的剧烈变化相关,目前对于地史时期关键生物演化事件本身的重建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关地质背景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这一研究方向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生物大灭绝、复苏与辐射的模式是怎样的?以及与环境背景有着怎样的关系?生物演化的构造古地理背景是怎样的?地球深部过程对表层环境与生命演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真核生物起源和多细胞生物起源的过程是怎样的?动物主要类群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海洋生物宏演化、关键转折期地球-生命系统协同演化过程如何重建?脊椎动物重要结构演化过程如何重建?现代陆相生态系统演化和环境背景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研究不同生物类群学者的信息交流以及和其他学科研究者的信息交流,整合资料,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

(6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秦礼萍   黄   方   刘   耘
过去十几年来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引发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重大突破,由此形成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 我国地球化学家近年来在金属稳定同位素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分析方法、分馏理论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很好的进展,更多的科研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总结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最新工作和进展,给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或感兴趣的同行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相互交流和汇报成果的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礼萍教授、黄方教授、中科院地球化学刘耘研究员经过共同讨论,特向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申报题为“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专题分会场。

(68)地热:从今到古
召集人:何丽娟   邱楠生   张   健   庞忠和
地球内热是驱动地球这台“热机”不断运转的原动力,同时蕴藏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又是一种宝贵的“本土”能源。地球温度场分布对于油气、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地球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热研究不仅涉及地学的基础理论,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专题欢迎就以下方面的研究投稿:① 大地热流,包括陆地与海域热流测量、仪器研发、数据分析、地球动力学意义等;② 地热资源:包括勘探技术、资源成因分析、开发利用实例等;③ 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包括盆地热史恢复、构造-热演化模拟等;④ 岩石圈热结构、流变结构及热演化,地幔对流与深部动力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