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郭锋 汤艳杰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储库,同时也是浅表资源和能源的起源场所。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幔柱/热点活动导致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进而造就现今上地幔化学组成的高度不均一性。通过对不同构造背景中产出的天然样品(包括直接的地幔岩石和间接的幔源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开展地球化学、岩石学、构造学等学科的联合研究,加之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约束,是进一步揭示地幔组成结构以及相关岩浆-构造活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地幔及其来源岩石的属性、起源、成因以及与壳-幔动力学过程的联系,仍缺乏系统认识。因此,为加强多学科间交叉创新,本专题邀请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及大地构造学、实验岩石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的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43)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为激励年轻的地球化学家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总结我国科学家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给从事地球化学研究的同行和学生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相互交流和汇报成果的平台,设立“地球化学进展专题”的专题分会场。这个分会场拟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年轻学者讲述综合性的工作,强调交流和讨论地球化学各个领域最新的进展。希望以此为开端,打造一个精品荟萃、人才迭出、赏心悦目的学术舞台。报告以邀请为主。
(44)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全球矿产资源勘查逐渐走向深部,对深部成矿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勘查技术的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专题围绕成矿系统三维结构探测、成矿系统“末端”示矿信息识别、深部矿产综合勘查技术和矿集区深部找矿实践等主题展开理论和技术研讨。专题将组织正在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以及深部地质调查项目的有关专家报告年度进展,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4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巴晶 符力耘 毛伟建 杜启振 何涛
近年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了包括深地资源勘探开发的“四深”战略高技术部署。传统人工地震法在深地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高频地震衰减强烈、勘测深度有限以及横向、纵向分辨率低等问题,理想弹性介质波动理论难以精确描述深部非均质储层地震波规律。本专题针对深地资源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征集如下研究成果:深部储层环境地震波传播机理及实验研究;宽频带波响应实验及多尺度资料匹配技术;深层岩石非弹性、声弹性、热弹性理论、实验及规律;深部储层地震波场模拟及同时震源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方法;储层岩石物理精细化建模方法;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典型深部资源岩石物理参数反演;储层流体高精度预测;深地资源地震勘探、开发应用示范。
(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GNSS(GPS/BDS)、InSAR、重力、LiDAR、卫星热红外等相关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图像、构造活动、地震地质灾害、冰川活动、城市沉降、物质流变、地表温度场变化特征等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应用,以及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模型方面的最近进展;以地壳形变场、重力场、构造活动图像、温度场等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开展地壳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汪利明 王泽民 童小华 李志伟
全球变化导致冰川、冻土和冰盖的消融以及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也引起陆地水储量的变化,以空间大地测量为主要依托的水文大地测量在定量监测全球变化响应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空间大地测量与遥感、地面观测等相结合,包括卫星重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雷达/激光测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冰川与水文等地面观测,将揭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关物质、能量平衡,为未来水资源、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重要的约束,为水资源管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本专题利用水文大地测量、遥感和地面观测与模型等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山地冰川与冻土、极地冰盖(含冰架)、陆地水储量(包括地下水等)、海冰、海平面变化(比容和质量海平面)和海洋环流等全球变化响应与机理,及其相关的固体地球动力学过程,如水文耦合负荷动力学、冰川均衡调整、构造运动。报告内容是相关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同时空尺度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