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74)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
召集人:王新明 冯新斌 于志强 金章东 傅平青 王格慧 何秋生
  大规模、高强度人为活动释放的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对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何直接/间接、短期/长期影响?这是当代地球科学日益关注的新问题。本次年会在环境地球化学方面将重点针对以下问题开展交流:污染物表生地球化学过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我国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进入环境介质的污染物排放量估算与校验;区域/流域污染物和营养元素迁移与循环过程;地球关键带环境过程;污染物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与食品安全;海岸带和近海环境质量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环境质量演变历史重建;矿山开采、页岩气开发等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环境影响;地球化学方法手段在污染源判识和环境过程示踪中的应用。

(75)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全球矿产资源勘查逐渐走向深部,对深部成矿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勘查技术的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专题围绕成矿系统三维结构探测、成矿系统“末端”示矿信息识别、深部矿产综合勘查技术和深部找矿实践等主题展开技术研讨和应用实例交流研讨。专题将组织正在实施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以及地质调查项目“深部地质调查”工程有关专家报告年度进展,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76)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刘之的 赵建国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实施极端环境钻探与井中探测的技术发展,地热(含干热岩)、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勘探和科学深钻逐渐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热点前沿,并且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本专题就新能源勘探和科学深钻中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包括:①地热、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勘探中的岩石物理理论与实验进展;②干热岩和科学深钻中的超高温超高压岩石物理前沿;③新能源勘探和科学深钻中的测井与井中物探新方法、新技术;④科学深钻中的井中观测与监测新方法、新技术;⑤新能源勘探、科学深钻中的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典型实例;⑥新能源勘探、科学深钻相关的其它方法技术。

(77)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为增进井孔地球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井孔地球物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井孔地球物理学在深地科学钻探、能源与资源精细评价、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方面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①深部钻测新理论与新方法;②井孔地球物理场模拟与计算;③资源钻测评价新原理与新方法;④井中远探测及井间探测方法与成像;⑤地应力预测及裂缝探测技术;⑥岩石物理实验;⑦电缆及随钻测井仪器;⑧井下传感器技术;⑨测井和地震资料联合反演与应用;⑩工程和开发测井。

(78)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为激励年轻的地球化学家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总结我国科学家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给从事地球化学研究的同行和学生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相互交流和汇报成果的平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曙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等经过共同讨论,特向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年会组委会申报题为“地球化学进展专题”的专题分会场。这个分会场为特邀报告专场,拟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年轻学者讲述综合性的工作,强调交流和讨论地球化学各个领域最新的进展。

(79)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陈唯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许成
  碳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关键元素的角色,伴随全球变暖及碳减排问题的日益突出,碳在地球各系统间的循环备受关注。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地球表层碳循环和深部碳循环两部分。相对地表碳循环,深部碳循环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本专题将展示和交流国内最新深部碳观察相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推动在中国开展深部碳观察研究,促进国内外合作和交流的开展。专题报告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①深部碳循环地球化学记录与示踪;②高温高压条件下碳的物理与化学行为:实验与理论计算;③地球深部碳排放的观测与通量;④深部碳循环对多金属成矿的贡献;⑤深部碳循环对宜居地球形成的控制与影响;⑥深部碳循环的地球动力学效应。

(80)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貅 曾昭发 郭子琪 孟庆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勘探目标逐渐向高山、沙漠、森林覆盖等地区延伸。由于地面人员难以接近,传统地面地球物理难以发挥作用。航空地球物理采用飞行平台搭载地球物理设备,无需地面人员,非常适合我国广大西部地形复杂地区。航空地球物理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与地下介质物理属性的关系,为资源勘探提供方法技术,是近年地球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本专题强调可应用于我国资源勘探的航空地球物理重、磁、电、放等技术新颖性和实用性, 包括正演模拟、数据采集和处理、仪器装备研发、反演与成像及在能源和矿产、地下水和地热、环境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调查和预测、海洋和极地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81)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召集人:陈斌 倪喆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本专题讨论岩石圈磁异常提取方法,岩石圈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统计分析,岩石圈磁异常与地震关系机理研究;变化磁场畸变异常提取方法,变化磁场畸变异常与地震关系统计分析,变化磁场畸变异常与地震关系机理研究。分析中国及周边地区局部地球磁场的各成分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力图多方位多层次全景式地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磁场的分布特征,辩证地认识地磁现象的正常与异常。分析若干特殊能量运移过程伴随的异常现象,总结典型变化形态和指标要素。概括性介绍相关研究在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82)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许德如 周永胜 陈正乐 赵平
  “构造物理化学”基于“构造力通过改变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环境控制地球化学过程”新思路,研究地壳同步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之物理化学机理,是我国地学工作者根据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大陆特点,提出而兴起的地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新领域,在金属矿产、油气、煤田、地热、地震、地质工程、环境、灾害等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地球科学理论方法的创新领域。本专题的交流内容包括:区域构造物理化学、矿田构造物理化学、矿床构造物理化学、岩石构造物理化学、油气构造物理化学、煤田构造物理化学、地热构造物理化学、构造物理化学实验、地球物理勘查与构造物理化学、构造物理化学作用与勘查方法等。

(83)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吕庆田
  201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旨在突破我国矿产资源和深层能源“第二勘查空间”,进军矿产资源3000米勘查新深度、1500米采矿新空间,探索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实现资源发现与储量增长双跨越和开采能力翻番。专项重点开展了成矿系统三维结构探测与控制要素研究、深部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与深部找矿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工程实践、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议题,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和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新成果和新认识,谋划地球深部探测未来发展。

(84)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邓志文 倪宇东
  埋深6000-10000米、以下古生界-中新元古界为主的超深层系,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和第二勘查空间,面临盆地结构不清、区带目标不明、钻探风险很大等重大地质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设置的“超深层重磁电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围绕三大克拉通盆地内重点目标区,攻关研究“提高超深层地球物理资料信噪比及分辨能力、重磁电震一体化技术及联合反演、中新元古界油气有利区带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为勘探和扩展深地油气资源提供技术和成果支撑。本专题旨在交流超深层油气物探技术方法研究、重磁电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带目标评价等阶段进展与成果,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和下步重点研究方向。

(85)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召集人:张永生 侯献华 李伟强 颜茂都 郑天发 苏克露 李 武
  本专题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项目“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2017YFC0602800)”为基础,项目执行周期为2017年7月-2021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等十几家单位参加。项目主要以柴达木和川东北2个重点成钾区为资源基地落脚点,兼顾其它含钾盆地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成矿模型,完善海、陆相成钾理论,形成3000米以浅钾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综合评价深部钾盐资源潜力,实施异常验证钻探,实现深部找钾突破。

(8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张栓红 龙晓平 王孝磊 张少兵
前寒武纪地质在过去二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研究进展,使我们对早期地球起源和演化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然而,前寒武纪地质领域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地质问题,如最初始地壳的组成,地球在前板块构造阶段的构造机制,板块构造何时和怎样启动,早期板块构造的作用方式,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中的作用、差别和联系,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拼合、增生和裂解,早期大气圈、水圈形成和发展以及早期生命演化过程,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它相关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华北,华南,塔里木克拉通以及这些克拉通之间和克拉通内部的前寒武纪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进展对于中国乃至于全球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7) 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董云鹏 宋述光 吴元保 闫瑧 裴先治 孙圣思
中央造山系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是分隔中国大陆南北的地质、地理、经济、文化等界限。它是中国南北陆块群经过长期、复杂的多块体拼合作用形成的复合型造山系,是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最主要的造山系和成矿域。因此,中央造山系研究不仅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解决国家资源能源重大需求的根本。本专题将基于近年来苏鲁大别、秦岭、祁连、昆仑及其邻区大量研究成果与新进展,聚焦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过程,关注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等丰富地质记录,探讨中央造山系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资源、能源、环境的成因关系,展示中央造山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有兴趣研究中央造山系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88)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高精尖学科建设专题
召集人:吴福元 潘永信 魏勇 李晓 郭敬辉
地质学、地质物理学作为地球科学两大重要支柱,经过几十的发展演变,正在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时代。如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工程等学科,开展进一步的学科梳理,有助于未来规划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为此,召开本专题研讨会,旨在通过对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讨论,以期对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的高精尖学科建设起到引导与推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